◆乌贝创始人黄文佳
文| 铅笔道 记者 洪佳添
►导语
乌贝是一套智能用药服务产品,通过药品分装、智能药盒、App、后台算法为用户提供从医院到家的全流程用药管理。
用户从医院、药房取药时,自动包药机根据处方,将药品分装成连续的单剂量袋装,放入药盒,用户用药时按顺序撕取药袋服用。
药盒每天准时提醒用户用药并记录行为数据上传后台,数据经过算法计算后定位高危用户,并将其引导至合适的医疗服务者(药剂师、心理咨询师、急救服务等)。App则引导用户完成游戏任务,记录并改善用户的行为认知和心理。
◆乌贝用药管理流程图
产品暂定于12月15日在上海投入使用。
创始人黄文佳透露,目前乌贝计划寻求天使轮融资,出让10%~15%股份,融资500万~700万元。
注: 黄文佳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不甘沉闷于医药业
黄文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前在美国葛兰素史克、普林斯顿药业商业拓展部有过6年的项目经理经验,主要负责处方药项目评估和上市后管理。
医药业的沉闷让黄文佳心生厌倦。“每年看到的人都是那么一拨,公司就是那么几个。很难看到一个新的公司快速地起来,没有什么变化。”
黄文佳想象了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按部就班,一潭死水。
他想改变。由于此前做过数字医疗的投资,黄文佳有了把互联网和医疗结合的想法。凭着自己在药企多年的经验,黄文佳决定把“用药依从性”作为切入点。
“用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是否按医师所嘱用药,这是一个公认的难题。有30%的处方被丢弃,患者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按时、按量用药,也没有人监督,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生命危险,也增加了用药成本,人均每年需多支出4000元。
在美国,服用五种药物以上的慢性病患者数量大概有3500万,在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1亿。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出现一个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基本上就需要一个家庭成员接近全职去照顾他用药,成本极高。
对患者来说,最常见的用药管理是邮购药。医生根据患者的用药周期,每隔一段时间把药寄给患者。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黄文佳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以及几个医药领域的专业人士,一共五人。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觉得可行。2014年底,黄文佳开始创业之路。
从成瘾治疗到用药管理
他最初的想法是从最核心的问题切入: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
在临床上,成瘾治疗对患者行为幅度的改变要求最大。“比如说一个抽烟的人让他不抽烟,改变这个行为比让一个不吃药的人按时吃药更难。后者增加一个行为,而前者必需先去掉一个行为,再加上一个行为。”
黄文佳认为,先从难度大的成瘾治疗入手,把从中得出的算法及经验应用于“用药依从性”,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虽然切入点可行,但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成瘾治疗难以变现,无法支持项目后续的研发。黄文佳决定转变方向,从用药管理领域切入。
乌贝药盒由团队自主研发,可容纳7~14天的药量,采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确保随时随地数据联通。
◆乌贝药盒(上为投放中国市场的IntelliBox,下为投放美国市场的Dolphin DPS)
智能药盒监测、记录用户的用药行为、时间,经过算法分析判断用户的用药习惯,并将结果反馈至乌贝的药剂师团队。药剂师根据计算结果对用户进行相应管理,从而规避风险。
乌贝App通过游戏任务、答题,对用户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并收集情绪变化。“患者不服药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心理情绪变化,有些早期的情绪波动,或者是到中后期会有抑郁、焦躁等。”
一旦发现用户情绪有波动,后台会反馈心理咨询师,对用户进行心理辅导。用户可以通过App将药盒记录的数据分享给指定好友(家人、朋友、医生等)。
乌贝将于12月15日在上海投入使用,主要收入来源为用户付费,用户可通过线上渠道或线下门店购买。
黄文佳计划通过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完整用药服务,切入药品销售和数据服务,从而打造一个新型的网络中央药房。目前他正寻求天使轮融资,出让10%~15%股份,融资500万~700万元。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唐 郡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