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pDay创始人郑言
文| 铅笔道 记者 石晗旭
►导语
今年5月,GapDay两次转型均以期望落空告终后,郑言几乎绝望。“在还能支付员工薪水时,我把开发团队解散了,只留下UI设计师。工作节奏突然慢下来,我每天就在家里用Keep锻炼身体,防止自己垮了。”
然而两周后,经过调研和推演的郑言再次决心转型,做一款“地图+轨迹”的产品。9月25日,全新的GapDay正式上线。
作为一款记录旅行轨迹的应用,GapDay支持用户在记录中自由切换出行方式,包括步行、飞行、热气球航行等。用户可选择公开或保密自己的轨迹记录,还可在地图上看到公开实时在线记录的其它旅行者。
目前,上线一个月的全新GapDay已有3000注册用户。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未来,郑言将在地图及旅行轨迹记录的基础上开发社交功能。
GapDay已于6月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泽厚资本,现正在寻求Pre-A轮融资。
注: 郑言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两次转型
郑言曾在搜狐畅游做面向海外的渠道产品。2014年年初,公司战略调整放弃海外业务,需要寻找新的产品方向,她想“那我干脆自己做一个产品吧”。
一直以来,旅行与郑言的生活密不可分。旅途中,她遇见很多人,看过很多不同的旅行态度。“当时我在香格里拉的草原青旅认识了一个大三的女生。她在青旅里待了1周,什么景点都没去,只是发呆。”
郑言计划做旅行的产品。“现在市面上做攻略的社区或媒体很多,但我本人出行几乎不看攻略,旅行达人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玩”,她想让这些玩法不同的旅行者互相交流。
“即使平时很多方面喜好相似的朋友,他们的旅行需求也有很大差异”,郑言决定从社交切入,做一款旅行约伴App,让旅行观念相似的人找到彼此,结伴同行。
确定方向后,去年2月,郑言开始组建团队,投入对App的开发。
◆ GapDay团队每周会爬一座山,这是上周在百花山的合影。
开发历时5个月。去年7月,约伴版GapDay正式上线。
郑言对产品很有信心,然而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整整大半年的时间,GapDay虽积累了5万注册用户,但只有10%的用户约伴成功。
“如果将旅行体验全部细分,会比较小众,产品很难规模化。但是做社交产品,又需要聚集大量用户,像我们小公司流量太小了”,郑言反复思考,“而且结伴需求也许并不需要集中满足”。
此外,GapDay的约伴并不适合所有人,“朋友知道我做旅行产品,出行时就想用着试试。但是他们跟家人出门完全不需要约伴,GapDay就毫无用武之地”。
聚集用户的困难让郑言决定转型,“约伴的需求都是低频且临时的,我想做一个持久的产品,让用户愿意保留在手机里”。
“很多人的人生梦想都会有一项是关于旅行的,这种旅行通常比较大,需要做很多准备”,郑言由此对旅行梦想产生了兴趣。
地图+轨迹
今年2月,郑言尝试将旅行梦想放在App中。用户可以在线生成并发布自己的旅行梦想,如“我想跟亲爱的人走耶路撒冷”。
GapDay会结合旅行达人的分享,将旅行的每一个部分模块化。“我们把每一个目的地的签证攻略、当地气候、基本国家或城市概况、推荐的电影等都独立成模块”,用户确定梦想旅行地后,可以组合模块以便于做行前准备。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郑言就已发现这个模式的繁琐,“这个版本做得我自己都很脸红,把应该PC端完成的任务强行加给移动端,太复杂了,用起来让人费解”。
为了给团队一个交代,6月,郑言上线了旅行梦想版的GapDay,但她发现积分奖励并不能让旅行达人产生分享动力,可供参考的旅行经验并不多,“这个产品还是没能连接拥有相似旅行观念的人”。
“我放弃了这个模式,觉得一定会有最佳的方式。”整整一个月,郑言都在寻找新的方向,“既需要使用门槛低,又不会过度依赖运营”。
团队做了市场调研,邀请300多位深度旅行用户,包括App的种子用户及郑言旅途中结识的朋友等,让他们自由列举3~10个必不可少的旅行软件,“100%的用户都选择了地图”。
◆ GapDay主界面
期间,刚从加拿大回来的内容顾问刘桀睿打电话问郑言:“你知道什么软件能把我的飞行轨迹图弄得好看点吗?”
郑言在脑海中搜寻一番,却没有能脱口而出的答案,“目前大部分轨迹记录应用是针对户外场景的,旅行类应用大部分都只能标记足迹。而且除跑步、骑行外,大部分应用并不支持其它的交通方式”。
联系调研时点击率最高的地图,“我们觉得‘地图+轨迹’可能是个未来的方向”。
6月,GapDay获得泽厚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其实早在1.0版本,我们就与泽厚资本接触,经历了两次转型,他们仍然愿意支持我。”
支持多种交通方式持续记录
此后,团队投入新产品的开发。
既然轨迹记录已不新鲜,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成了团队的首要任务。技术团队在一个可以完全自定义样式的地图MapBox上,开发旅行的轨迹记录功能,“和运动类软件不同的是,持续长时间的记录,需要在精度和能耗间做取舍,里面涉及到地图方面的很多算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团队开始做用户运营,“我们到各种论坛找有需求的用户,点对点联系了几千人”。8月,团队开始系统地运营微信订阅号,发起线上主题分享会,如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等,每周三举办一期,平均每期100~150人参加。
9月25日,全新的GapDay正式上线,支持步行、汽车、飞机甚至热气球、缆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下的轨迹记录。
◆ GapDay轨迹记录、勋章、行程界面
用户可以在记录自己的旅行轨迹时自由切换出行方式,并在地图上看到所有正在使用GapDay公开记录的人。对于轨迹记录,用户可选择公开或保密。
不同交通方式的轨迹记录累积后,还可获得相应的勋章,如第一次提交记录可获得“鲁滨逊”勋章。
为提升“颜值”,GapDay还提供了多种界面配色供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自由设置首页背景图。
上线后,团队定期电话联系用户进行回访,以及时修复功能性Bug,。
目前,新版的GapDay已有3000注册用户,“有很多用户从第一个版本就开始使用了”。
经历了两次期望落空的转型,郑言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产品方向,“所有用户都可以用GapDay来记录轨迹,用户使用起来很方便”。
未来,郑言将在“地图+轨迹”的基础上,加入社交功能,实现连接深度旅行体验用户的目标。此外,用户积累的轨迹将把世界地图上的地点逐个点亮,“像在茫茫夜空中点亮一颗颗星星”。
“这很有意思,不是吗?”
GapDay正在寻求Pre-A轮融资,用以完善产品。
/The End/
编辑 邵 希 校对 代 伟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