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中的翟杨虽略显青涩,却已在保险行业打拼10年。
文| 铅笔道 记者 付文学
►导语
今日,“我来保”创始人翟杨向铅笔道透露,已于今年8月完成3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个人。
“我来保”是一款面向保险代理人(含有意向成为代理人的群体)的车险销售App,通过连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平安保险集团(以下简称平安)等保险机构的车险业务系统,让代理人可在线完成报价、投保、核保、出单、结算等流程,系统自动返佣。
注: 翟杨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聚焦车险
“每次晚上回公司,报价员都下班了,等第二天拿着报价单找客户时,人家却不想买了。”业务培训中,一位保险代理人向翟杨大吐苦水。彼时,他在中意财险任渠道部经理,负责对接60余个代理机构。
他也曾是一名普通的车险销售员,对代理人的烦恼深有感触:为完成报价、投保、核保和出单等流程,他们需要反复与内勤人员和客户沟通确认。“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个月,丢单率高达90%。”
为赚取更多佣金,代理人希望销售多款保险产品。令他们无奈的是,大多数保险机构业务细分明确。“比如我是卖车险的,是不可以同时卖寿险的,但经常遇到车险客户想买寿险,这部分资源就白白流失了。”此外,由于佣金发放不及时,代理人如果离职,此前的收益很难收回。
“如果搭建一个网上平台,打破险种界限,将线下核单等流程搬到线上,一定能提高代理人的收益。”考虑到自身互联网金融运营经验不足,他带着最初的创业想法,从原单位跳槽到陆金所(中国最大的网络投融资平台之一),在拓展各金融机构之余,广泛积累行业经验。
一年多时间,他咨询了大量代理人,创业想法日趋成熟:研发一款保险销售App,打通与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让代理人在线完成报价、投保、核保、出单、结算及返佣等流程。
与此同时,他了解到不少没有行业经验的人,也希望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大多数保险公司对求职者都有学历和经验要求,入职后还有各类培训、考试,至少2个月才能正常开展业务。”
在对比了多个险种后,他决定将项目聚焦于此前擅长的车险业务。“不管是网约车司机,还是私家车主、二手车回收员、修车师傅,凡是跟车打交道的人群,都可以从事车险销售工作。从车险业务切入,可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用户。”
去年6月,他再次离职。随后半年多时间,他调研了大量互联网保险机构,发现他们虽解决了信息传递的问题,比如可查询不同保险公司不同险种的价格,却无法完成线上交易。“部分机构的App可以线上投保,却仅针对部分高端险种,操作流程繁琐,普通人很难上手。”
调研结果坚定了他的创业想法。今年3月,他着手筹备“我来保”项目。
◆“ 我来保”团队出游合影
5分钟投保
项目初期,他一边招募技术团队,一边进行系统研发。
经过两个月努力,团队打磨出“我来保”1.0版本。此前,在朋友的协助下,他们已将App与人保的部分业务系统打通。“人保对我们的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600位业务员参与试用。”
借助App,业务员在输入车主姓名和车牌号后,可自动获取系统报价。提交投保信息后,保单审核人员可实时受理和录入系统。“原先报价时,他们要么回公司,要么给客服打电话,但经常遇到客服不在或占线情况,至少花费半小时,现在几秒钟就搞定了。”
一个月下来,业务员的实际工作量和收入普遍翻了一倍。“此前他们一天最多完成十几单,现在至少也得三四十单。”
测试期间,不少业务员建议开通线上支付功能,既可以让客户在线交易,自己也可以实时获取佣金。考虑到与支付公司合作需提交保险销售牌照,而当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申请通道已被关闭,翟杨便联合朋友的公司收购了全景保险经纪公司。
取得保险销售牌照后,“我来保”相继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快捷支付完成签约,并与人保、平安等保险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车险业务系统也随之被打通。
◆ “我来保”App截图
与此同时,团队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于9月初正式上线2.0版本。此时,通过代理人的App,客户在确认投保信息后,可扫描系统生成的支付码,完成线上支付,获取电子保单。“所有费用直接打入各保险公司账户,客户不用再去网点交费,代理人则可实时收取佣金,所有流程5分钟就能完成。”
伴随系统上线,团队全面展开推广。针对保险代理人,他们不断深入各代理机构推介产品,同时在汽车维修厂、4S店等开展地推活动;针对潜在保险代理人,他们新建了50多个网约车司机微信群,培养其使用习惯,“他们也可以销售各保险公司的产品,按交易额提佣”。
项目前期的赢利点集中在与保险公司的交易分成。截至目前,“我来保”已签约人保、平安等5家保险公司,注册用户为1.8万人,交易金额超500万元。
未来,“我来保”在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基础上,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其他保险产品,或者开发自有品牌的保险产品。
/The End/
编辑 王 姝 校对 邱晓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