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艾创始人帅梅
文| 铅笔道 记者 毛宁
►导语
就在10月,看着一位年轻的男孩穿戴着一款康复设备缓慢走动时,活动现场的参会者沸腾起来。
男孩在三年前遭遇一场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腿部肌肉萎缩。而这款由大艾机器人研发的双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却让他重新站立行走了。
今年4月,帅梅创办了大艾机器人。成立初期,大艾便完成了1200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首都科技发展集团。
大艾以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为主,面向医院机构以及患者个人销售,服务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人士,为其提供康复过程所需的评估、训练以及高智能技术装备。
目前大艾已推出两款机器人,与多家综合型医院达成合作,100多例患者试用。
注: 帅梅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研发康复机器人
帅梅出身于中医世家,家里的长辈大多从医。在清华精密仪器系制造所读博士后期间,她就已经发明了一种可以在崎岖路面行走的机器人,想要应用于医疗行业。
考察医院时,她发现,很多医院的康复科,基本只给患者提供一张床并进行如按摩、针灸等理疗,但能科学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硬件设备基本没有。回到家中,看着自己的母亲腿脚越发不便,帅梅便想,能否研发一款帮助腿脚不方便的病人行走的产品。
帅梅的想法得到了多年好友杨静的支持。杨静从事医疗媒体行业,医疗资源颇丰。两人决定将医疗机器人作为共同的事业。
◆ 大艾联合创始人杨静
当时国内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并不发达,但帅梅凭借多年在数控领域以及对机器人仿人步态研究的知识沉淀,2012年,帅梅团队与积水潭医院共同实验研发出第一代外骨骼机器人。
不断改进的历程
在生产出第一代机器人后,帅梅觉得机器人过于笨重。在不断试验之后,团队选择了一款更轻并且外观和承重效果更好的钛合金材质。
为了根据不同病理实现相应的康复功能,帅梅采取边研发边试验的方式,采集患者在步态变化、适用程度等方面的反馈信息。
患者使用时,需要专业医生通过机器旁的显示屏在旁操控。为了实现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情况快速调节训练强度,大艾自主开发了步态检测分析系统以及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根据步态特点以及足底压力的不同,将步态归纳为7个等级,可以随时调节。
除此之外,研发团队还增加了机器人的可调整性,即能根据试戴者的身材情况实现调整,迅速调节外骨骼机器人的宽窄,使试用人群更加广泛,也让患者穿戴时更加方便,目前机器人最高承重200斤。
◆ 患者在试戴大艾设备
在经历了不下五个版本的更迭后,2015年年末,帅梅和团队研发出一款双下肢式康复机器人并推向市场运作。这款机器人主要针对脊髓损伤患者,适用于康复中后期,这一类患者需要使用双拐保持平衡,而机器人则以类人的自然行走步态、真实的行走方式,支撑并带动他们进行康复训练。
打造大艾品牌
去年年底,帅梅开始思考如何布局自己的医疗机器人产业。
恰逢2016年机器人大热,站在这个风口,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规模化运作,2016年4月,帅梅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创立了大艾机器人。公司创立初期,便获得了1200万天使轮投资。
团队在进一步试验过程中,发现之前研发的双下肢式机器人并不适用于脑损伤患者。为了使上身无法保持平衡的患者也能通过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行走的感觉,大艾进一步设计研发出一款针对脑损伤患者及老年人的推车式机器人。
不同于双下肢机器人,推车式机器人则适用于康复前中期训练阶段,机器人增加了与其腰部连接的车式框架,对患者腰部以上身体形成有效支撑、稳定骨盆。
◆ 深圳双创周李克强总理与帅梅交流
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能降低价格,大艾尝试和一些厂家接触,希望通过量产降低价格。另外,杨静透露,目前生产已经落户于亦庄,明年年初就可以实现批量生产。
大艾现阶段主要面向医疗机构销售,以提供专业的康复设备支持,从中收取设备费和服务费。面对C端的个人版机器人,预计于2017年年初推出。
杨静表示,大艾机器人暂时未开放销售,但预计2017年全面投放市场。“克强总理在深圳双创会上交代我们要减少成本降低价格,我们会尽力做好这件事。”
/The End/
编辑 邵 希 校对 代 伟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