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去”创始人杨菲
文| 铅笔道 记者 邱晓雅
►导语
佛教信众很难找到真正具备佛法内涵的寺院、僧侣。很多马路和尚把信众引入歧途,“走火入魔”。
去年9月,杨菲创立“拜佛去”,定位为全球佛教文化公益平台,让信众了解真正的佛学文化,找到对路的学佛地点。为此,团队一方面采访高僧大德生产佛学内容(讲经诵法、高僧故事等),另一方面举办与佛法相关的线下活动(慈善活动、佛法游学等)。
截至目前,“拜佛去” 已聚集3万余信众(粉丝)。团队采访了60多位高僧大德,行程数十万公里,足迹遍布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
注: 杨菲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普陀山还愿之旅
“杨菲,你忘了吗?” 一位北大后EMBA(以下简称北大后E)同学在电话里问。
她这才想起是时候去庙里还愿了。原来,她曾为了助力冬奥会申请成功,带着团队巡回宣传。过程的不如意让她在心中默默许了个愿:“如果大家能平安回到北京,我就去普陀山还愿。”
此时是2014年12月28日,杨菲正坐在另一位北大后E同学的车上。她刚刚在江西参加完同学的开业典礼,打算飞回北京,但不巧的是,没票了。
这位北大同学也参加了典礼,此时正打算驱车返回浙江。看着买不到票的杨菲,他说:“要不我载你去杭州,你再回北京?”
◆“拜佛去”团队与高僧合影
想想靠谱,她也便应了。而途中的又一通电话让杨菲意识到:再过几天就是2015年了,而还愿留到下一年似乎不好。
“要不我送你去普陀山吧。”这位同学又说。于是,二人临时改道前往普陀山。他们在路上花了14个小时,终于在凌晨一点多到了。
佛教圣地不仅圆了杨菲的愿,也唤起了同行同学的回忆。“我以前经常给寺院捐款,捐得还不少,百万级,但都不知道它们流去了哪儿。”杨菲也觉得这些善的种子很难播种在扶贫、救济、赈灾上。
此外,佛教信众也很难找到真正具备佛法内涵的寺院、僧侣。很多马路和尚把信众引入歧途,“走火入魔”。
就这样,曾是人民网部门总监的杨菲,与“驱车顺路”的同学——两个从没想过会一起创业的人,起心动念创立了“拜佛去”。“拜佛去”定位为全球佛教文化公益平台,一方面传播佛法内容,另一方面举办与佛法相关的线下活动。
采访60多位高僧
去年9月,“拜佛去”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平台已聚集3万余信众(粉丝)。
为帮助信众找到对路的学佛地点,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团队带着灯光、摄影摄像设备,走进了深山老林,采访高僧大德、佛协领导、隐修高士等,整理成视频、图文。内容包括讲经诵经、高僧故事等。
线下,“拜佛去”也有不少打法。比如策划筹办连接寺院与信众,信众与佛法,佛法与生活的各类线下活动,玛拉盖庙浴佛节、五台山居士林“维摩禅”夏令营…….
再以慈善义举为例,团队协助五台山法喜寺完成善款捐助,并为崇圣寺搭建了微信平台。团队还积极与国内外寺院合作,拓展佛教游学路线,让信众脱离都市紧张生活,体验行脚问道,寻禅古刹深山。
此外,“拜佛去”还会定期开展“生命与禅”系列讲座,并探索高僧大德在线论坛,连通高僧与信众。
不久前,随缘商城在平台上线,信众可在商城内购买禅茶、书画、手串等商品。这既为清贫寺院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又可以让信众买到健康产品。
◆“拜佛去”与五台山居士林组建的禅修基地
截至目前,“拜佛去”团队已采访了60多位高僧大德,行程数十万公里,足迹遍布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
“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数据化的整合应用。”下一步,杨菲说,“拜佛去”将有一个大计划——智慧寺院,即实现寺院门票、门禁等数据化处理。“很多寺院都收门票,也许他们忘了,买门票的人才是更有价值的数据。”
/The End/
编辑 韩正阳 校对 唐郡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