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是国内专业的创投信息服务商,为客户(投资机构、创业者等)提供创投新闻、投融资数据、研究报告等信息服务。旗下主要分为两大业务:媒体与数据。
创新公司他拿六次AI识别世界冠军 帮18省警察叔叔抓坏蛋 99%准确率助银行刷脸认证
汪晨2016/12/09
文章约29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80后的他曾拿到6次人工智能识别竞赛的世界冠军。

文| 铅笔道 记者 汪晨

导语

2011年,FERA国际表情识别分析挑战赛上,周曦带领的研究团队再一次拿到了冠军。这是他第六次拿到人工智能识别的世界冠军。

奖状到手时,周曦眼里没有喜悦,而是陷入思考和焦虑。“除了炫技,拿奖再多也没啥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应用在哪?”

2015年5月,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他成立云从科技,并在初始阶段获得佳都集团、杰翱资本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他从人脸识别方面切入,将其应用在安防、金融领域数十个场景,为银行、公安等客户提供软件、硬件(与摄像头、智能终端厂商合作)定制化服务。在银行大厅内,人证合一(人脸与身份证比对识别)产品的人脸识别准确度最高为99%。

目前,公司与3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其中,团队为银行提供了46个产品和人脸识别解决方案。

去年12月,公司获得A轮融资,投资方未公布。

: 周曦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回国研发人脸识别技术

周曦痴迷于人工智能技术。中科大上学时,他改良了星际争霸的AI,校内高手难以击败它。

2006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推荐下,他师从伊利诺伊大学黄煦涛教授,学习计算机视觉理论。此后5年时间,他屡次参赛获奖。

但他很苦恼:为何自己获奖无数,却无法让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那时我们能识别万物,但除了炫技,证明你的识别率比别人高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

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打算创办中科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探寻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案。周曦回国担任领头人。

两年间,团队开发了智能换发换衣、人脸属性分析、大规模人群统计分析等人工智能系统。之后,他们在中科院人脸识别团队测试中获胜,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升新疆地区的安防布控水平。

但安防领域的应用还未让周曦感到异常兴奋,“毕竟安防离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远”。

2014年,在一次中科院的内部学习会上他得知,芬兰公司Uniqul研发出了一套人脸支付系统。虽然技术还未成熟,但给了周曦启发。

研发过程并不困难。3个月内团队研发出了一套人脸支付原型系统。

不过,空有一套原型还不够,系统本身得通过实地检验。

开发中途,中心的20人研发团队让他觉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日渐增多的落地项目,团队需要扩容。另外,“技术若要大范围推向市场,应用到商业生活当中,还需以一家公司为载体”。

2015年5月,周曦与李继伟(负责基础算法研究)、温浩(负责项目管理)一同建立云从科技,并获得佳都集团、杰翱资本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人脸支付的应用机会也随着新公司的创立到来。海通证券找到了周曦,希望他们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套远程开户系统,让用户不出门,在手机上开户。周曦接下了这笔订单。

算法技术的移植并不难,难在维持系统稳定性上。识别一张人脸,需要在毫秒间扫描上十个关键点,运算量是普通密码登录的数十倍。未优化的情况下,当多个用户用人脸识别时,手机App常常会崩溃。

为了解决运算量问题,团队决定将运算任务拆分,运算量小的照片质量检查、人脸检查放在手机端实现,运算量大的光照规整、人脸特征比对等任务放在服务器后端运作。

之后,App的手机适配出现问题,部分手机使用该功能时仍有跳出崩溃现象。此时距离此功能上线推出仅有一周,周曦带着团队,在海通证券的上海办公室闭关开发。

2015年5月下旬,远程开户功能正式在海通证券App上线。此时正是行情大涨的时期,用户开户量最大。周曦盯着眼前的服务运行报告,有些紧张,一天不敢合眼。

幸运的是,开户功能运行基本顺利,没有出现大规模崩溃的情况。

金融领域商用

去年9月,广东财经大学的建行网点从平常的简约风格换成了华丽风。学生进出时,大厅语音会呼唤名字,向他们问好。走到自助购物机前,学生不用银行卡和手机,直接刷脸支付。

背后,云从科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两年前研究的识别人脸换发型、搭配眼镜等好玩的技术,都用在了这上面。”

但在3个月前,人脸识别技术还远未成熟。初期,在稳定的室内场景下,人脸识别率仅接近于人眼72%左右的水平。“相当于一个小孩刚刚开了点窍,但要达到大师水平还需时日。”

而在安防领域,人们恰恰不愿意配合,“犯罪分子肯定尽可能捣乱”。加上环境复杂,自然光等因素影响,想要做到精准的面部识别更加困难。

周曦想先在简单行业内做落地,金融行业是首选。“银行大厅等室内环境内,人会配合你做识别认证,而且大多是室内环境,光线不会急速变化,对识别造成干扰。”

人证合一(人脸与身份证比对识别)是公司第一个选择攻关的场景,主要用于银行柜台等场合。

不过,要运用深度学习理论,不断训练人脸识别准确度,没有“教材”——大量人脸图像数据——还不行。“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为了解证件照与真实人脸的差异,团队上街发传单,请蓝领工人、白领办公族等各类人群参与采集,到各个公安局的身份证照片采集点拍照,研究各个采集点拍照环境(光线、角度等)的差异,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工作人员正在测试系统

单有这一点还不足,团队还需要在银行场景内采集带有详细数据标签的照片,方便科研团队寻找人脸识别的细微规律。

为此,他们专门搭建了可拆卸、移动的摄影、灯光阵列。摄影阵列由91台高速摄像机组成,每台摄像机的角度差为5°,灯光阵列与此类似。

团队将阵列放置在银行大厅、柜台等位置,在不同拍照、光照角度下,编排不同场景的剧本,采集大量带有明晰灯光、摄影角度标签的图像数据。

之后,团队在图像截取、人脸捕捉、特征点提取等算法模块外加入角度修正、3D建模等模块,通过深度学习、调整各个模块的参数,训练、提高人工智能在人证合一场合下的识别率。“最高可达99%。”

最后,团队与银行、终端厂商合作,将技术集成到相关的智能终端当中。

◆柜面人证合一机器

除了人证合一场合外,团队陆续帮助银行将人脸识别技术用在智能金库、VTM无纸化业务办理、ATM取款、手机银行等场景中,“应用场景确实超过我们原来的预期”。目前,团队为银行提供了46个产品和解决方案。

安防领域应用

由于金融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人脸图像的数据量也快速增长。加上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云从科技的人脸准确率在去年得到提升。“在人证合一这样的稳定场景下,人脸识别准确度上升至最高99%。”

团队人数也在这一年不断扩张。加上中科院与上海交大两个实验室,公司的全职研发人员有200余人,研发节奏也跟着加快。

今年年初,团队开始接手开发人脸识别安防项目。首先应用的是公安人脸大库检索系统。“之前广东公安从国外引进的系统,识别率仅有5%。”

但公安监控通常位于室外,自然光易变,且大多数犯罪案件在深夜发生,影响因素更多;相比银行大厅1对1的识别环境,人们更不愿配合人脸识别,且多处于远距离、运动状态,获取的影像模糊。

与人证合一场景的开发经验类似,团队同样缺少这类场景下,带有精确标签的影像素材。为此,他们动用了众多科研人员,搭建多个特定条件下的测试环境。

昏暗的灯光下,几位头戴鸭舌帽,别着口罩的男子走了过来。他们刻意避开监控,在一旁的自行车边上转悠。不一会儿,他们“扑了上去”,将自行车锁撬开,骑上车扬长而去。这样的测试场景和剧本安排,研发人员做了上千次。

在将采集的素材标注、整理归类后,团队不断训练算法,并加入新的模块。“单单做这件事,我们就做了半年时间。”

◆现场调试动态人脸识别系统

最终,为广东公安研发的的大库人脸检索系统交付。它可通过监控视频提取人脸图像,对比公安部数据库中的个人身份证照片。目前,这一系统检索的第一张人脸结果准确率为50%左右,系统也陆续在18省的公安系统推广。

在将静态大库检索系统用于追逃、寻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查询的同时,团队陆续在交通要道、机场、火车站、社区等安防场景应用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用于区域布控。

◆动态人脸识别系统

当下,云从科技与3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正式合同,提供定制化技术开发服务,其中包括农行、建行、中国银行三大国有银行。价格方面考虑开发难易程度、市场价格水平等因素定价。

为了服务客户,云从科技成立了10余家分公司,100余名销售服务人员在各省配合安装系统,为当地银行人员、公安人员提供操作培训。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赵芳馨

热门评论

  • 夏宇
    天使融了好多!
    2016/12/09
打开铅笔道APP,发表评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