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创始人蒋勇
文| 铅笔道 记者 孙娇
►导语
12月4日,在“无讼有声”大会上,创始人蒋勇宣布,项目获得1.2亿元B轮投资,由华创资本领投,原有投资方IDG跟投。
融资到账那天,蒋勇失眠了。为此,他还特意去找吴海燕吃了顿饭。
他告诉吴这两天特焦虑,觉得公司应该走得更快一点。他说以前的无讼是在小河湾中航行,自己是颇有经验的水手,而今拿了1.2亿投资,小河湾中的水手一下子被推向了大海,将要面临大风大浪。
面对这位70后创业者,吴海燕笑了,“有责任心的创始人都是这样,不光光是你”。
在外界看来,蒋勇此言有点谦虚。作为从律师端切入的互联网法律平台,其打造的无讼名片有近4万律师认领,超过中国执业律师总数的10%。用户可在平台迅速匹配到合适律师。
但他的压力并不无缘由。对于更重线下的法律服务来说,撮合只是开始,难啃的硬骨头还在后面。
蒋勇表示,此轮融资之后,无讼打算进一步下沉到后续法律服务之中,通过流程标准化,提高律师B端服务效率。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云端法务部们。
注: 蒋勇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董事会后启动融资
7月的北京已渐显闷热。故宫边上的西餐厅里,无讼团队碰了一次董事会。
两年来,公司陆续推出针对律师的无讼阅读、无讼案例、无讼名片以及无讼合作,聚集30万用户,供给侧改造初见雏形。这次碰头,算是一次总结,也是对未来规划的探讨。
“你们可以考虑启动B轮融资了。”听完数据介绍,投资人提出建议。
蒋勇本想走走再看,但投资人一语点拨,让他觉得不无道理。公司战略正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移,团队意欲切入B端企业法律服务,但B端来得慢,要费事打磨,往下探,需要资本支持。
此外,在服务B端过程中,他亦有新的发现。仅仅提高撮合效率,对于法律服务这种专业服务来说,价值有限,“匹配到的律师不一定能把服务做好”。而目前,团队正筹备建立一套线上流程,打入后续法律服务之中,将流程标准化。
“无论谁投,IDG都会跟投。”投资人补了一句。蒋勇的心落到了肚子里,一来,说明投资人对当前成绩尚且肯定,二来,未来可期,下一步规划还算靠谱。
循着此方向,B轮融资很快启动。另一方面,无讼团队成员正奔波于有法律服务需求的各个企业之间,跟踪平台律师服务。
作为铺垫,今年年初,无讼就已设立案件管理岗位,帮助用户匹配律师,并辅助律师提供服务。案件管理顾问会主导并参与到律师开庭前的会议,开庭过程当中的旁听,以及庭后复盘之中。
蒋勇表示,经过打磨之后,团队会将流程模块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线上线下案件管理办法。
◆无讼团队合照
获投1.2亿元
9月,正是金秋。华创资本办公室内,蒋勇与吴海燕第一次见面。而在来办公室之前,蒋已看了一遍华创所投公司。
半个小时的聊天,他觉得很对胃口。“对方的问题多集中在如何提高律师服务效率上,恰恰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事情。”
而且三四个月来,无讼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平台B端企业订单从个位数增长到三位数,蒋也会带着团队去跑服务,打磨流程。未来,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如无讼案例、无讼名片等,都会纳入到律师服务的一整套流程之中,帮助其提高效率。
此次聊完,华创资本很快跟进。在企业服务诸多赛道有所布局后,“他们也一直在寻找法律领域的创业公司”。
融资之外,无讼团队的重点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平台撮合效率,二为服务流程打磨。
10月,无讼发布人工智能产品“法小淘”,它可以根据用户语音或文字,解读案由,并引导用户提供关键词,匹配平台律师。目前,这一产品被嵌入了无讼的企业服务产品中,辅助案件管理顾问更高效地完成匹配律师的工作。
谈及盈利模式,蒋勇表示,团队会围绕律师做文章,通过提供工具以及匹配企业需求,为律师“赋能”,并从中寻找盈利点。
而此轮融资之后,资金将主要用于流程IT化人才引进,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训练,以及市场拓展。
/The End/
编辑 邵 希 校对 魏本源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