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云信息创始人王筱东
文| 铅笔道 记者 吴泽骞
►导语
“我们得了第一名?”路演结果出来时,王筱东有些吃惊。这场“150秒梦想路演秀”由真格基金组织,而作为同期唯一一个农业项目,他惊讶于自己能夺得头筹。
更意外的是,路演结束后的那个下午,真格便确定投他。“没想到能这么快。”
王筱东在2012年创办了“慧云信息”,专注于打造智慧农业,将农业物联网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融合。
目前,团队运作了三个项目:“智慧农业云平台”已在广西、云南、黑龙江等20个省份的500个农业基地搭建;“葡萄管家”管理着3000亩葡萄园;“柑橘管家”正进行试验。
注:王筱东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技术人与农业人的偶遇
离开微软后,王筱东来到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负责组建信息部。当他引入IT人才后,发现制造业的IT部门只能作为辅助部门,不利于人才的长期发展。
为了让员工能有更好的成长空间,王筱东将信息部独立出来创办了“慧云信息”。但单干之后做什么,团队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转机发生在2012年。在广西科技厅组织的一次会议上,王偶然认识了一位农业专家。在听了王关于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的发言后,专家希望王能够帮自己的儿子白扬。
白当时经营着一家葡萄园。因为葡萄种植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而传统做法是依靠人工,根据水银温度计来调整大棚温度,无法及时反应,易造成生产损失。
在美国做过农业研究的白扬,考虑在自己的葡萄园布置一套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温度。
王筱东觉得在农业方面应用物联网很有意思,便联系了白。“想不到都12月了,还能看到满园子的葡萄,太新奇了。”第一次看到白的葡萄园,王发出这样的感慨。
两个月后,一个简单的物联网搭建了出来。管理者可在手机上查看大棚温度、湿度,数据每分钟更新,当温度超过限定值便会报警,同时启动喷雾降温系统。
◆客户可通过手机掌握农田情况
做完这个项目后,王筱东隐约觉得农业物联网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便寻找农业专家和白扬了解实际需求。
他发现中国农业生产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非标准化,即在安全性、品质、规模上,都很难得到控制;二是对农场工人的管理没有流程化、任务化。
2013年7月,王筱东开始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
平台包括智能监控和标准化生产管理两大板块。前者拥有网关(Gateway)、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能监测温度、湿度、土壤、风速、光照等项目。后者能分发生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等。
6个月后,云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15年年底,产品共在180个农业基地铺设,涉及的农产品包括葡萄、香蕉、水稻、蔬菜等。在此期间,云平台还扩充了农产品溯源系统和农技指导两个模块。
◆“智慧农业云平台”系统面板
让农业生产从“中医”到“西医”
随着客户不断累积,王筱东发现中国农业的情况太复杂。很多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完全没有标准化,全靠人的感觉判断。
王觉得除了给他们提供硬件设备、完善物联网外,还需把农业生产的过程进行梳理,设置真正的标准。
鉴于白扬有着丰富的葡萄种植经验,团队决定从这款农产品入手,于2015年年底,开始策划“葡萄管家”项目。同时,团队也获得了500万元天使轮融资,由真格基金领投,泰有基金跟投。
“传统农业如中医,以人为中心;‘葡萄管家’如西医,以数据为中心。它不是一套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
团队将气候、土壤、农事流程、生理指标四类数据标准化。运用各类传感器了解当时作物的生长状况,再经过识别叶面图像、数据模型分析后,向客户提供标准的生产指导。
比如,在3月~6月做叶面识别时,若发现白色元素超过整体面积的0.2%,且过去7天的平均气温在17.5℃~20.5℃之间,平均湿度在70%以上时,系统就能自动做出灰霉病的判断。
◆系统可根据叶面情况分析作物状态
团队以“夏黑”、“阳光玫瑰”两个品种在广西、广东区域标准化生产为限定条件,找到了农业专家和葡萄种植大户询问经验,不断测试、调整每个生产阶段、环节的标准化数据。
2016年2月,“葡萄管家”正式运用到葡萄种植中。5个月后,首位客户的葡萄园丰收,每亩产值从过去的1.2万元增加到2万元,收益提升70%。
◆温湿度监测
当葡萄这款农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得到验证之后,王筱东考虑拓展农作物品类。
“作物选择有三个原则:一是种植面积大,二是种植技术要求高,三是拥有相关的专家资源。”经过分析,团队选择柑橘为第二个拓展的品种,并于去年年底正式建立“柑橘管家”项目,现处于试验阶段。
截至目前,“智慧农业云平台”已在广西、云南、黑龙江等500个农业基地搭建;“葡萄管家”则管理着3000亩葡萄园,每亩产值平均提升50%。
团队现寻求A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大标准化生产作物的品种。
/The End/
编辑 杨雨晨 校对 郝陶锐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