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荷牙医创始人南哲
文 | 铅笔道 记者 郝陶锐
►导语
2015年年底,南哲从北京口腔医院辞职。
彼时,他已有十年的临床经验。除先后在门诊、病房、急诊等科室执业多年外,他还在业余时间,开着一家齿科诊所,参与着一个互联网医疗项目。
在实践中,他发现医生、患者的实际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医生普遍缺乏职业成长和个人实现,而患者除了饱受排队之苦,还往往无法得到从诊断到维护的完整医疗服务。
于是,2016年4月,南哲正式筹办薄荷牙医。他希望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为患者匹配优质医生资源和附近线下诊室,从而提供优质、专业的口腔医疗服务。
目前,薄荷牙医已获春晓资本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其已签约300名三甲医院齿科医生,其中40名已开始执业。项目合作企业有60多家,累计服务用户1600余名。
注: 南哲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十年从医后选择创业
2013年,南哲30岁。彼时,他已在北大口腔医院门诊和病房各实习了2年,博士毕业后又在北京口腔医院急诊科干了4年,还主持着一个卫生部的基金课题。
可他觉得现有的医疗体制评价体系中,医生的临床能力占比较低,而且发展路径固化。“一眼就能看到这辈子什么样,未来的变量太少。”
于是,过完30岁生日后,他开了一间全部由兼职医生参与的齿科门诊,排班、诊疗、医生储备,都由他来做。此外,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同时参与了一个互联网医疗项目。
此后两年,南哲一边在医院任职,一边又在外兼职创业,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周周无休,“体力精力均到了极限”。
他觉得这种做法行不通,有了离职创业的想法。
可对于当时参与的互联网项目,南认为其模式、路径均有问题。“实际上就是线上号贩子,会干扰正常的诊疗秩序。”
“为什么不能做深一点?”他想,“牙科商业化程度较高,能不能结合互联网做垂直呢?”
于是,2015年下半年,南哲和医生团队一起,调研了北京四五百家私立诊所。他们发现,九成以上的齿科诊所空置率在90%以上,“没有医生,也没有病人”。
但据他所知,在北大口腔、北京口腔两所专科医院,患者都是通宵排队的,“搬个小马扎,坐一宿就为看一颗牙”。其所获得的体验却很差,“复杂一点的牙病要跑三四个诊室,医生一句话,患者自己揣摩消化”。
这让他想起了Uber模式。“能不能利用闲置的诊所诊室,为患者对接好的医生资源?”
年底,为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南辞去北京口腔医院的正式工作,到国内一家有名的连锁齿科调研,获取了许多第一手的真实信息。
“私立诊所空置率与其签约医生的临床水平有关,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做了近半年,他得出结论。
去年4月下旬,南哲决定筹办薄荷牙医。他希望通过该平台,为患者提供专业、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包括线上预约、就近诊疗、匹配优质医生资源等。
发展路径上,他认为,作为初创企业,应先从B端市场入手。创业之初,资源、人手有限,不太适合大规模C端推广。而B端流量获取成本低,团队的医生又均有三甲医院背书,与企业谈合作难度不大。
两个月后,他获得春晓资本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并正式组建团队、研发产品。
完善体系迭代产品
8月底,薄荷牙医微信服务号1.0版上线。次月,项目正式落地运营。
用户画像显示,私立齿科医疗机构的用户往往有金融、艺术、出国经历等背景。团队便选择此类公司逐个拜访,办活动、搞沙龙、谈合作……“效果不错,在盛世投资、Uber、豆瓣等公司,现场的转化率能到70%。”
同时,团队为用户设计了完整的诊疗参与流程。
用户先在薄荷牙医微信服务号内填写自身基本状况,经客服推荐或按自身意愿,选择相应医生,在就近预约诊所诊室后,即可按时到店接受诊疗。
初次就诊时,医生会全面判断其口腔状况,按轻重缓急推荐治疗方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同时,诊断病历会以电子档案形式留存,用户可随时在微信服务号内查看,也可作为日后诊疗的参考依据。
诊疗结束后,团队会安排专门的客服经理,解答用户疑问,并按照固定周期提醒用户接受维护治疗。“这样,用户端的使用频率也会提高。”
◆ 薄荷牙医患者病历(截取部分)
而在医生端,团队在把控准入资格时,除了要求医生具备执业资格外,还会参考其临床经验等资质,且大部分需有推荐人。“北京地区大部分三甲医院,牙医里的临床骨干几乎都在我这儿,筛选起来知根知底。”
医生获得准入资格后,团队将负责安排其出诊时间,并为其对接预约用户,医生可从微信查看预约安排状况。“每周出诊一天或半天,接待用户不能超过12个。”
诊疗结束后,医生还将获得50%的诊金分成。“每月出诊4天,能获得将近一个月工资的收入。”
至于线下诊所部分,团队把控比较严格。“我们考察很详细,100多家诊所申请,最后只通过6家。”南哲拿出两张表格展示,“医生来我们这儿很放心”。
记者看到,表格分许多层级,类目繁多。一级目录包括诊所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现有医生资源、现有客户来源、诊所氛围、周边环境等,有的二级目录甚至细化到了诊所周边是否存在川菜馆。
随着医生、用户的积累,团队也在不断收集双方反馈。从开始运营到今年3月份的半年时间里,团队一直在打磨、迭代产品。
在用户端,团队完善了用户服务体系与标准。比如通过牙齿排列、颜色标记等方式,采取更直观的病历模板等。
而在医生端,团队除了为其提供时间管理工具、客户维护服务外,还通过“南先森”等自媒体为医生打造个人品牌。团队通过多方面的包装,包括医生的病例展示、前沿报道、图文科普等,向C端用户做医生推介。
同时,薄荷牙医还从医生的个人成长入手,为医生提供职业培训。南哲认为,年轻医生在专科医院过早的钉死在一个专业领域,其实是对医生个人成长是不利的。
“比如牙髓科医生,在医院只能补牙,不能拔牙、种牙、镶牙,”南哲说,“而我们会定期举办临床病例交流,还可以提供跨专业门诊观摩学习机会。”
目前,薄荷牙医已签约诊所6家,医生300名,其中40名已经开始执业。项目合作企业60多家,累计服务用户1600余名。团队成员27人,其中客户经理5名。
项目现拟开启Pre-A轮融资。
/The End/
编辑 邱晓雅 校对 褚琳冰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