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坤舆天气正在研发针对荔枝的农业保险。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薄薄的红褐色外皮下,荔枝的果肉柔软洁白,或许这源于其“娇弱”的生长习性——“开花期间,湿度过低、阴雨连绵、天气干热等均不利开花授粉;花果期遇到灾害天气,会造成落花落果,甚至失收”。
对此,靠天吃饭的农民无解,想设计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也没办法。
无法承保,因为保险公司缺少气象数据作为承保依据。况且,保品质、产量、收成?难度大,都不靠谱。
袁文天却受到启发,他正为自己的气象服务公司坤舆天气寻找行业方向,而农业保险是个好机会:保险公司缺少的,正是团队最擅长的气象数据和数据挖掘能力。
去年5月,坤舆天气确立了商业模式:搭建从气象层、农业模型层到保险层的三层服务结构,并首先以荔枝保险为标杆,再逐步横向拓展至其它品类农产品。这款荔枝保险将承保气象指数。“比如风速超过几级、降水超过多少升,保险公司就给农民理赔。”
目前,坤舆气象风险服务平台1.0版本已上线,此版本主要提供气象数据与数据挖掘服务。另外,坤舆天气与国内外10余家再保险、保险公司达成合作。
注:袁文天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两则消息促创业
2015年5月,中国气象局第27号令《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颁布。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参与气象服务有了政策傍身,不再是“灰色”生意。
看到这样的消息,袁文天觉得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正如三年前他看到另一篇文章时那样——
2012年3月,创业邦发表的一篇短文引起了他的注意。美国一家天气保险公司WeatherBill获得42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科斯拉风投基金和谷歌风投基金。
创业的想法产生于大学时代,而今复燃。他想,自己能不能做一个中国版的WeatherBill?
袁文天细数经验和资源,觉得自己有优势。他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四年,之后在华迪计算机集团旗下的公司组建气象事业部,三年时间内把部门从“光杆司令”发展至30多人。此外,气象局的科学家找他做项目时也鼓励道:“小袁,如果你出来自己做公司,我们可以把项目包给你做。”
这一次他没犹豫,拉着原有团队里的几个兄弟,从前东家出来成立了坤舆天气。但实际上,这么几杆子“枪”,很难操作针对气象这样一个专业、跨度大的服务事项。而当时的国家政策也不允许私营企业做气象相关的运营服务。
◆ 为了采访,团队临时拍了张合照。
磨刀不误砍柴工,袁文天也不着急,想带着团队先打好技术底子。从2012年至2015年,团队承接了大大小小30多项国家级项目,在前端数据分析挖掘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项目的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局以及达成合作的地方气象局,包括降水、风力、气温、气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
之后,基于遥感、计算机神经网络等技术,团队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气象预报的算法都是公开的。想要预报结果更准确,就要看我们对气象实况资料能不能做得更细、边界条件能不能做得更真实。”
政策放开之后,他开始思考公司接下来的方向。最初,团队首先选择了金融期货。
第一次试水算不上成功。虽然袁文天认为期货有很大的市场,但国内期货就像股票,非理性、“不按常理出牌”。以大豆交易为例,股民并不关心天气,这就导致判断大豆交易趋势时,气象信息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除了金融,气象服务的应用场景很多,比如交通出行、零售、保险等。而坤舆团队要从何处切入、服务什么行业?袁文天一时无解。
“缺席”的荔枝保险
时间一晃就到了去年5月。热意在广州街头蔓延,荔枝也早一步上市了。袁文天来此出差,偶遇路边挑着担子卖荔枝的农民。果实饱满、口感新鲜,他买了一斤荔枝试吃,并随口问起农民的收成如何。
聊天时,他获得了两类有效信息。第一,农民种荔枝是靠天吃饭,比如开花期阴雨连绵,可能导致荔枝歉收;第二,丰收年是不是就意味着农民有钱赚?其实也不是。荔枝采摘时间短,只有一个月。这个时间段内如果多个品种同时上市,就会造成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即所谓“果贱伤农”。
顺着气象造成的损失这条线索再挖下去,袁文天发现,荔枝种植竟然没有风险解决方案。这是为什么?
带着问题,经合作伙伴云宏信息创始人张为杰的介绍,袁文天认识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院长陈厚彬教授。同时,该院长也是中国荔枝龙眼种植体系首席科学家。两人沟通后,他了解到荔枝的生长特性、种植情况等各种信息。
问题的答案在于没有荔枝种植的相关保险,国内的保险公司一般不敢承保。它们主要受制于几个方面,一是荔枝的生理特性比较复杂,无论是保品质、产量还是收成,都很难保。
以保产量为例,农场与保险公司可能会产生纠纷。“一方说产量有10000斤,另一方说只有8000斤,那总不能把所有果子摘下来过过秤。”
另一方面,即使保险公司有能力,它们还缺数据。“历史上,某个区域发生过多少次比较大的气象风险,如果不知道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就没办法定价。”
但谨慎的袁文天又想到了另一层原因:会不会是利润不够,保险公司才不屑于对荔枝种植承保?
经过计算,这个念头很快被推翻。在广东省,茂名这样一个县级市,其荔枝种植面积在140万~170万亩。“茂名市政府曾表示,当地荔枝年产值至少有50亿人民币。”假如保费按照100元/亩来计算,一个茂名市的保费也有1.4亿元。拓展至其它经济作物,“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千亿元一点都不为过”。
而这样一个几乎处于蓝海的市场,却苦于缺少数据而少有人“下海”。袁文天在此看到了机会,他定下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即面向农业保险的气象量化金融风险管理平台,针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做风险分析。
建产品 求合作
袁文天进而判断,气象风险分析面向三类用户:一是设计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二是需要解决方案或风险预警提示的农民,三是做决策的政府。实际上,三者中变现能力最强的是保险公司。
从广州回来后,他和团队着手建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但一家创业公司很难凭一己之力把所有合作环节打通,甚至是投入足够多的市场人员。
环顾整个保险行业链条,袁文天把目光放到了再保险公司上。“因为再保公司是保险公司的顶端,有较强的技术和研发能力,甚至很多保险公司做承保,也会找再保公司背书。”
去年6月,在某投资方的介绍下,他获得了瑞士再保险公司一位负责人的信息。但中间隔着多重关系,一时联系不到,三个月后双方才有实质接触。
这期间,团队开始研发坤舆气象风险服务平台(简称“KWRSC”)。初步规划中,平台为客户提供数据源。但从长远考虑,袁文天觉得只提供数据始终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式。
坚固竞争壁垒,就要发挥团队最擅长的气象数据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可搭建农业生长模型、设计保险产品的雏形。
◆ 坤舆气象风险服务平台
因此,坤舆天气的商业模式分为三层:气象数据层、生长模型层、保险产品层。横向上,荔枝保险首先作为标杆,再逐步延伸至其它农作物品类。实际上,团队将为保险公司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雏形产品,“它们可以拿去做精算和微调,直接投放市场”。
袁文天表示,三层结构的服务模式只是为了显示坤舆天气“有这个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团队会“大包大揽”,负责所有业务。未来,团队将联合农业专家共同搭建农作物生长模型,而客户可以选择任意一层服务来与坤舆天气达成合作。
今年5月,坤舆气象风险服务平台上线。1.0版本(试用阶段)中,平台首先提供气象数据与数据挖掘服务。未来的2.0、3.0版本会逐步加入模型与保险。
在此之前的一个月,经历瑞士再保险公司法务部、商务部、技术部的“车轮战”考察,坤舆天气的技术能力、数据准确度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认可。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坤舆天气与汉再、中再、安盛、海峡金桥等国内外10余家再保险、保险公司达成合作。
目前,团队已理顺了从气象、农业模型到保险公司三个层面上的所有关系,包括政府方面也有了简单接触。下一步,袁文天打算与政府深入接触,以获得支持。预计今年下半年,荔枝保险将推向市场。
据悉,这款荔枝保险保的是气象指数。“比如风速超过几级、降水超过多少升,保险公司就给农民理赔,这样就简单多了。”对农民来说,气象指数险会起到双向激励的作用:如果遇到气象灾害,凭借以往经验,农民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同时也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不过,对于保险的最终买单者来说,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在之前的调研中,农民对袁文天反应的情况是保费在50元/亩以下,他们可以接受;而他心中暂定的价位在100元/亩。因此,购买农业保险仍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保费让农民与政府三七开、四六开”。
现阶段,袁文天并不打算赚农民的钱。这是一个培育市场的过程,“先让农民享受到农业保险的福利”。
融资方面,坤舆天气曾于今年3月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启迪种子、PNP(北京即联即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近期,袁文天正筹备Pre-A轮融资。
/The End/
编辑 孙 娇 校对 邵毛毛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