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林坦言,缤果盒子起步于生死边缘。
文| 铅笔道 记者 孙 娇
►导语
6月7日,清晨七点,魔都上海。
711内,守了一天夜班的小伙子正准备回家睡上一个饱觉。这样一家约40平米的24小时便利店,至少需要三个人轮班。
此时,约莫40岁的大妈刚吃完早餐,散步前往工作的超市。上千平米的商超吸纳着上百位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
在看似平常的城市轨迹背后,行人们发现,位于上海杨浦的欧尚总部门口,悄悄立起一个占地约15平米的购物屋——缤果盒子,这家24小时的便利店,无人值守。
作为第一家可规模化复制的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一时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个占地15平米左右的盒子,可售卖商品数量与40平米的便利店相当,但投入只有传统便利店的四分之一。”这是创始人陈子林给出的数据,半年的实践,让他相信模式可以走通。
而给他注入信心的,不仅是数据,还有资本的热情。公司于今年7月完成超一亿元的A轮融资,在缤果之外,小麦、F5未来超市……资本加持下,玩家还在不断增加。
是噱头,还是未来?这是缤果盒子的故事。
注: 陈子林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无人值守的便利店
“盒子可以落地我们小区吗?”6月以来,缤果盒子团队每天都要收到几通这样的电话。
媒体曝光让项目成为了舆论与资本界的宠儿,也让盒子的落地速度加快了十几倍。陈子林介绍,这周将会铺设11个小区。
这样的速度,是去年的他无法料想的。时间往回倒一年,亚马逊尚未推出Amozon Go,资本还在追逐共享模式,缤果盒子的起步显得并不容易。
盒子原型诞生在团队位于中山科技园区的办公室内。陈子林搭了个简陋的棚子,验证想法。
无人值守,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意味着消费者需要自助完成结账,并对未付款的商品做出预警。他选择在零售界早已有应用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进行商品识别。“每个标签售价一元左右,中山有很多企业可以提供。”
这样被拆分为四步的购物流程,团队测试了4个月。为提高商品识别的准确率,一开始他们将结账区域设为封闭式,从而让无线射频的信号足够强,但略显憋屈的体验促使陈子林放弃了这种设计,收银台最终被设计为开放式。
几个月调试之后,陈子林确信,如果自己是消费者,愿意接受这样的购物方式。他拍了一段视频,在办公室简陋的棚子内演示了整个购物流程。
在他的脑海里,棚子将会变为十几平米的购物盒,无人值守、放置在社区内的盒子将会节省高昂的人力费用和闹市租金,将成本砍去大半。他需要拿着这段视频去寻求融资,寻求合作,因为公司账上已经资不抵债。为了这次转型(团队原有项目为缤果生鲜),陈子林甚至卖掉了北京的房子。
8月6日,成型的盒子被搬到了办公室楼下的园区内。那是缤果第一次公开测试。当日销售额破千元,园区内800多人,共计约130人在盒内消费。
虽然无需教育用户,但两个星期后,陈子林就选择了关闭。“盒子运营并不稳定,尤其是下雨天,拿出十件东西,可能有五件都不预警。团队隔三差五就得维护一次。”
经过技术调试,9月,盒子重新开放测试,团队将识别准确率提高到了97%,陈子林认为商业化的时机到了。
从难落地的盒子到资本宠儿
但团队没想到,缤果第一个盒子的落地,花了三个月。
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安保严格的高档小区。谈了十几家物业,大都反应冷淡。
“不靠谱”、“领导没空理你”……无人便利店这个新概念让谈判往往止于没有决策权的物业经理处。
种种质疑砸来,推进速度被拖得极慢,陈子林急在心头。关于购物流程,团队已验证过上百遍,但此时,他们却难觅用武之地。
通过熟人介绍,陈子林终于得到一次进驻的机会。一个小开发商允许拿出三个小区让团队试试。一方面,缤果承诺按照盒子数量缴纳租金;另一方面,碍于熟人情面,他们没有拒绝。
去年11月,缤果盒子从测试走向商用,开始服务小区用户。从工厂生产出来的盒子以整体吊装的方式落地社区,提供500~800种商品,前期选品参考便利店,涵盖零食、饮料、日用品等。
团队给每个盒子装了5个摄像头,在后台监控处,视频被标注红色、黄色、绿色。而红黄则是被打上预警标签的视频,需要重点观看。◆ 盒子选址中高档小区,为避免被太阳暴晒,一般会坐落在阴凉处,尽量避免朝西。
缤果盒子每天补货一次,由于采用了环保材质,相较于40平米的传统便利店,它节省约三个人的员工成本,月电费支出小于500元,运营成本是传统便利店的十五分之一。日均千元以上的销售额让落地的盒子均已实现盈利(团队测试日均销售300元即可盈利)。
陈子林介绍,铺设的所有盒子中,用户没有付款的现象仅发生过一次,“他在盒子内喝完饮料后离开”。后台发现之后,便给注册的手机号码发去短信,提醒消费者有一件未支付商品,需要点击支付链接并及时付款。此笔款项很快被追回。
去年12月,Amozon Go见诸媒体,缤果盒子也开始受到关注,落地的步伐被加快。分布在中山、上海等地的10个盒子跑出的数据给了资本信心。
3个月后,缤果盒子获得由纪源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机构跟投的超1亿元A轮融资(今年7月对外公布)。
无人便利店亦走向风口,成为资本宠儿。
年铺设量5000个
6月初,位于上海杨浦的欧尚总部门口,悄悄立起一个无人购物屋——缤果盒子。一周后,大润发位于上海闸北总部门口,也悄然推出同类盒子。
此次落地让缤果进军魔都上海,也将它推向了公众视野。欧尚———这一全球零售商品牌成为了缤果的战略合作方,并将通过全球供应链以及渠道资源,为缤果提供部署支持。
在媒体的轮番报道下,缤果已成为无人便利店领域的网红。知名度加快了盒子的落地进程,近几个月来,团队与小区物业的谈判周期被缩短到一周甚至几天。“还有很多物业主动找上门来,希望盒子能够落地。”
而缤果盒子的生产工厂已经被扩大到四家。在这些工厂里,成百上千个无人便利店正在被规模化复制,陈子林的另一个想法也正在被实现。
团队用半年的时间,将盒子的生产模块化。占地12~15平米的盒子被拆散、平板化,平板之间无需焊接,便可以组装。
运往铺设点后,盒子被迅速拼接,并快速完成试错。如数据不理想,盒子可以便捷地移动位置,同城搬运一次的成本不超过2000元。
据陈子林介绍,8月落地北京的盒子将采用拼装结构,而团队计划在一年之内铺设5000个盒子。
截至目前,团队已经落地30个盒子,日均销售额2000元,所铺设盒子均已实现盈利。正在开放的加盟模式,将会让缤果走进更多城市,团队则采用收取一次性加盟费以及销售流水抽佣的形式获得收益。
接下来,团队正在实验用图像识别取代RFID技术,预计第四季度,缤果盒子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的支付版本将正式推出。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冯 超
本文由铅笔道记者独立采访。该项目为铅笔道金芯A计划项目。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铅笔道微信客服号铅笔道大芯芯(微信id:qianbidao2017)获取授权资质,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