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是国内专业的创投信息服务商,为客户(投资机构、创业者等)提供创投新闻、投融资数据、研究报告等信息服务。旗下主要分为两大业务:媒体与数据。
区块链标准共识评级调整:NEO 中心化风险较高
标准共识2018/09/27
文章约11000字,阅读需要28分钟

铅笔道 专栏作者 | 标准共识

标准共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独立评级机构。标准共识,定义共识标准。

NEO 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市场覆盖率较高。团队按承诺锁仓和释放,被操纵风险较低。但由于 NEO 价格处于下降趋势中,整体成交量较低,人气低靡,一旦解禁 Token 大规模进入市场,将对价格和成交量进一步打压,甚至产生踩踏效应,流通性风险高。

北京时间 2018 年 9 月 25 日,标准共识发布针对区块链项目“NEO”(NEO)的项目调整报告。以下为报告的主要内容。

报告将 NEO 风险等级下调为“C+”,属于一般风险水平,需要投资者注意。

依据“标准共识一般项目投资风险评级标准(初创期)”,NEO 获得“C+”评级的主要原因是:NEO 主链较为成熟,开发者生态具备一定规模,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同时,NEO 所使用的 dBFT 机制存在中心化风险,多个区块浏览器显示的关键数据不一致。

基于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调查和研究,NEO 目前的主要风险在于:

NEO 所使用的 dBFT 机制存在中心化风险。

NEO 新一轮选出的 7 个共识节点中有 6 个为官方节点,中心化风险依然存在。

项目于 2018 年 7 月 4 日发布了"NEO Entered the Era of Decentralization",宣布投票选出了新一轮共识节点。

根据官方网页显示(https://neo.org/consensus), 7 个 共识节点中只有一个属于外部节点,其余皆为 NEO Foundation 自身所有的节点。项目中心化风险仍然存在。

NEO 技术评测更新

功能评测更新

目前,NEO 主网上线一年有余,项目比较成熟。截至 2018 年 9 月 17 日下午,共产生区块约 2,740,899 块,已上线多版本区块浏览器、钱包、多款 DApp 等相关应用。

距 6 月 13 日技术评测至今,NEO 项目功能方面本身没有较大的迭代更新,出块时间、交易体量等等相对稳定。

1.功能及性能可视化

NEO 采用接口开源、设计开放的方式,功能以及性能的可视化做的比较极致。现阶段可以直观看到 NEO 主网性能以及功能信息的区块浏览器都有 6 款左右,每一款虽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及开发团队,这种模式还是很少见的,即使是 ETH 这种用户量极多的主链也只是有一款最主流的区块浏览器。在这方面 NEO 较好地体现了代码开源以及社群参与的特质,有利于开发者的参与,并且每一款浏览器以及客户端的数据几乎同步,接口调用都指向 NEO 主网本身,并没有恶意作恶或者欺骗用户的行为。

但如此多功能相似的区块浏览器对于开发来说略显浪费,一个统一、全面、官方的版本,再配合其他侧重点不同的版本效果会更好。

2.智能合约

NEO 在智能合约的实现、功能以及开发体验有很多独具一格的设计。现阶段 NEO 主要可以兼容的语言有 C# 和 JAVA,开发者在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以及 IDE(比如 VS、eclipse)开发时,并非完全的自由设计。开发者必须要下载 NEO-compiler 等配置文件以及相应的代码库包,所写的程序也有一定的开发规则,并不是所有 C# 以及 JAVA 程序都可以作为智能合约的形式在 NEO 主链运行及发布,配置过程对版本、硬件的要求也较高。

3.主网性能

一个主链如果热度足够高,最可能的风险是大量交易拥堵(比如比特币)以及安全性漏洞的揭露(比如 EOS)。NEO 的数据体量以及真正的 DApp 数量虽远不及比特币、ETH 等非常成熟的项目,但是相较于其他公链仍处于领先优势。基于 NEO 现在的流量来看,目前的性能能够满足要求,且相对稳定的。

总体而言,NEO 目前来看主网运行稳定且正常,没有发生过大的拥堵、被攻破或报错的情况,很多功能以及性能还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但是有些功能略显冗余以及浪费,总体来看还有进步以及迭代的空间。

GitHub 代码质量评测更新

NEO 项目早已在 GitHub 中开源,开源代码也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该项目的代码结构以及相关创新点在 6 月 13 日的评测中已做过解析,本次评测主要侧重于代码更新部分。


首先 NEO 代码最有特色的是智能合约开发体系,NEO 不需要开发者掌握专有的智能合约开发语言,用最主流的 JAVA、C# 语言就能实现智能合约的开发,该部分的实现原理和创新的编译器、虚拟机有关。

以 JAVA 语言简单说一下程序语言运行原理,不管用什么 IDE 写出的 .java 文件都被称为源代码,源代码先经过编译器产生字节码,编译后的字节码与平台无关,而开发者不可能去买一台可以运行 JAVA 字节码的机器,所以 JAVA 虚拟机就可以用软件的方式解决读取和执行字节码的问题,输出结果。

NEO 的创新点就在编译器和虚拟机上,每一个开发者用 JAVA 写智能合约之前,需要下载配置 NEO.compiler 文件,该部分用C# 语言实现了两个步骤:1.将 JAVA 转换成字节码;2.将字节码转换成可以被 NEO 虚拟机读取的新的字节码。最后由 NEO 虚拟机对该字节码进行最后的运行和输出,即不论哪种语言,只要可以转换成可以被 NEO 虚拟机识别的字节码,那么理论上任何语言都可以用来编写 NEO 智能合约。

与 NEO 主链进行交互的互操作层的相关协议,理论比较完整,有对应的代码实现,并且已经有一定的应用。但是这样的设计并不代表完全优于独有智能合约语言以及编译器虚拟机的设定,还有可能会出现如下的潜在风险:

1.首先这会限制“高级语言”功能的全面表现,即比如 JAVA 本来可以做 100 件事,但是由于智能合约是轻量级的应用,同时必须适配于去中心化的思想,所以开发者必须用相对固定的格式和类库,现在有可能出现只能用 JAVA 做 10 件事的情况。

2.其次是编译效率的问题。这样的转化虽全部由软件来完成,不需要专门的硬件支持,但这样的运行模式必然会比简单的智能合约语言要慢。

3.最后就是安全性的问题。编译器以及虚拟机有一大作用就是过滤掉有 bug 的代码,但即使如此程序还是时常有 bug。现在 NEO 用一款高级语言去开发智能合约,机器难以检查出的错误的情况在所难免,导致 NEO 主链本身的潜在风险增加。如果没有很好的安全保护措施,被攻击的概率便会增高。

关于代码安全性的问题,本次评测主要针对加密算法做了深入的研究,NEO 官方技术文档中所说的 NEOQS 也就是可以抗量子攻击的算法并没有找到明确的实现,相反,找到了一些椭圆曲线加密 ECC 算法的相应实现,我们推测目前NEOQS 整个体系并没有完整的实现,现阶段主要以 ECC 算法的运行为主来保障安全性。

测试代码

在代码开发层面,测试与开发同样重要,NEO 就很注重测试代码的编写,NEO 项目采用在软件工程中常见的 Unit Test 的测试模式,对包括通信、共识、加密等等几乎每一个模块都用很标准的测试。代码结构以及习惯良好,面向对象的编程思维透彻。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开发者对于主链本身性能以及安全性的注重。目前看来,测试完整且标准,主链代码有一定的容错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NEO 没有改变行业的创新点以及实现难点,但贵在成熟。NEO 不仅在主链的实现上实现度相对较高,基于主链的生态建设也相对较好,代码结构很好,代码质量较高。热度以及更新频率也维持较高水平,虽没有新的重大进展,但对整个项目进行了相应的迭代以及纠错。

NEO 价格目前呈下降趋势。针对当前流通盘,存在较高流通风险。

近一个月平均换手率为 5.45%,较6月份评级时有一定程度增长,流通性风险降低。但根据NEO 区块浏览器 NEO Tracker 公布的持仓信息表明,持仓地址数量变化巨大,从 6 月份的 683,424 下降到 189,793,下降幅度为 72.2%。

2018 年 6 月 13 日评级时,NEO 区块浏览器 NEO Tracker 公布的持仓地址数量如下图所示,为 683,424 个。

2018 年 9 月 20 日评级时,NEO 区块浏览器 NEO Tracker 公布的持仓地址数量如下图所示,为 189,793 个,下降幅度为 72.2%。

NEO 整体成交量较低,人气低靡,一旦解禁 Token 大规模进入市场,将对价格和成交量进一步打压,甚至出现踩踏效应,流通性风险高。

项目没有在官网和白皮书披露核心团队成员的从业经验和履历,投资者无法判断团队技术实力,降低了项目透明度。

项目无重大进展,该风险依然存在。

NEO 官网没有“团队”页面的明确引导,普通投资者很难找到,页面上仅有名字、照片和职位,没有具体从业经验等背景介绍。

项目方公布的微博、Twitter、Facebook、邮箱等联系方式均无人回答相关问题,项目方社群运营主动性差。

多个区块浏览器显示的关键数据不一致。NEO 包括 NEOSCAN、NEO Tracker、NEL、Blolys 等 6 个区块链浏览器。各区块浏览器之间一些关键数据存在不一致情况。

以地址数为例,在 NEO Tracker 和 NEOSCAN 存在巨大差异。

NEO 主链已上线一年多,目前没有出现严重拥堵或被攻破的情况,整体安全性以及性能基本满足目前商业需求。接入的 DApp 数量有 50 多款,超过了很多主流主链。

NEO 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市场覆盖率较高。团队按承诺锁仓和解禁,价格被操纵风险较低。

以上为项目主要风险点和优势,以下为完整报告。

如果任何项目方对标准共识的评级结果有疑问,或对相关数据提出申诉(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运营数字、重要团队成员变更原因、代码更新和最新交易表现等),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会根据材料的真实性重新评估。

如果标准共识分析师团队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错误材料而影响评级结果,或任何项目变动可能导致评级等级变动时,标准共识也会重新调查和评估风险等级。

任何项目方、利益相关方和投资者可直接通过以下途径与标准共识获得联系:

微信:「标准共识」ID:SNCrating

邮箱: contact@sncrating.com

Rationale 依据

业务模块

市场分析

NEO 白皮书如下定义该项目:

NEO 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身份进行资产数字化,利用智能合约对数字资产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智能经济”的一种分布式网络。

数字资产

数字资产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的可编程控制的资产。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数字化,有去中心、去中介、免信任、可追溯、高度透明等特点。NEO 在底层支持多数字资产,用户可在 NEO 上自行注册登记资产,自由交易和流转,并且通过数字身份解决与实体资产的映射关系。用户通过合规的数字身份所注册登记的资产受到法律的保护。

NEO 中有两种形式的数字资产:全局资产和合约资产。全局资产能够被记录在系统空间,可以被所有智能合约和客户端所识别;合约资产被记录在智能合约的私有存储区中,需要兼容该智能合约的客户端才能识别。合约资产可以参照某种约定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多数客户端的兼容。

数字身份

数字身份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个人、组织、事物的身份信息。目前较为成熟的数字身份体系是基于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的 X.509 标准。 NEO 使用的是一套兼容 X.509 的数字身份标准。这套数字身份标准,除了兼容 X.509 的层级式的证书签发模式,还将支持 Web Of Trust 式的点对点的证书签发模式。并通过人脸、指纹、语音、短信等多因素认证实现签发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真实身份比对。同时,还将使用区块链取代 OCSP 协议来管理、记录 X.509 的吊销证书列表 CRL。

智能合约

NEO 设计了独立的智能合约体系:NeoContract。

NeoContract 智能合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无缝对接现有的开发者生态。开发者无需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就能用 C#、Java 等主流编程语言在熟悉的 IDE 环境(Visual Studio、Eclipse 等)中进行智能合约的开发、调试、编译。NEO 的通用轻量级虚拟机 NeoVM 具有高确定性、高并发性、高扩展性等优点。

标准共识分析:

NEO(前身是小蚁区块链,项目于 2017 年 6 月 22 日更名为 NEO)的主要设计目标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数字化系统”,将实体的资产和权益数字化,以建立一个跨越现实世界资产的数字金融系统。

实际上,NEO 初版的设想与 BTM 较为相近。NEO 在初版的白皮书中格外强调了其与监管和法律衔接的特性,包括:通过身份认证的账户所参与交易的电子签名受中国《电子签名法》的认可和保护;内置了 KYC(用户身份认证)和 AML(反洗钱)接口方案等。可以说,小蚁定位在细分的资产数字化平台上。

但更名后的 NEO 扩展了小蚁整体的愿景和框架,发力重点是 NEO 特有的智能合约体系、跨链资产交换协议、分布式存储协议等。新的定位也不仅是一个细分的资产数字化平台,而是一个功能更为全面的底层公链平台。如果新的愿景实现,NEO 平台将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好的易用性、更强大的存储能力及更好的安全性。

团队分析

NEO 项目的官网并未具体介绍团队成员信息,只有照片、名字和职位的介绍,其中达鸿飞和张铮文的介绍都是 Co-Chair(联合创始人),陶荣祺的介绍是 Founding Partner (创始合伙人)。

NEO 官网导航栏没有“团队”,没有对团队成员页面作出明确指引,原因未知。

标准共识找到了 https://neo.org/home/team 。

页面列出了达鸿飞和张铮文,NEO Global Capital 部分列有陶荣祺。

标准共识综合公开媒体信息(Hi 区块链、巴比特社区等)得到团队的任职信息如下:

来源链接:

https://www.hibtc.org/6951.html

http://8btc.com/thread-72170-1-1.html

http://www.5bite.com/post/415.html

根据天眼查公示的企业信息(https://www.tianyancha.com/company/2349192331),NEO(上海氦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股东构成如下:

图中和 NEO 关系密切的“上海分布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即 Onchain ,是 NEO 团队成立的用于推广项目的盈利性公司。

标准共识分析:

NEO 没有在网站和白皮书中披露团队核心成员的履历和相关从业经验。不利于投资者判断项目实力,尤其是技术团队能力,信息透明度低。

产品和技术模块

技术分析

技术介绍

NEO 智能合约体系 NeoContract 由三部分组成:

NeoVM —— 通用区块链虚拟机:

NeoVM 是一个轻量级的通用型虚拟机,其架构与 JVM 和 .NET Runtime 非常接近,类似于一个虚拟 CPU,负责读取并按顺序执行合约中的指令,根据指令的功能进行流程控制、算数运算、逻辑运算等。它具有良好的启动速度和通用性,非常适合应用于智能合约这种小程序,也可以被移植到非区块链的场景中,或者与 IDE 集成从而提供良好的开发体验。可以对 NeoVM 的功能进行扩展,引入 JIT(即时编译器)机制,从而提高指令的执行效率。

InteropService —— 互操作服务:

用于加载区块链账本、数字资产、数字身份、持久化存储区等底层服务。它们就像是为虚拟机提供的虚拟设备,使得智能合约可以在运行时访问这些服务,从而实现一些高级功能。通过这种低耦合的设计,NeoVM 可以被移植到任意区块链甚至非区块链系统中使用,拓宽智能合约的适用领域。

DevPack —— 编译器和 IDE 插件:

DevPack 包含高级语言编译器和 IDE 插件。由于 NeoVM 的架构与 JVM、.NET Runtime 等高度相似,这些 DevPack 里的编译器可以将 Java byte code 和 .NET MSIL 这类中间语言编译成 NeoVM 的指令集。Java / Kotlin、C# 的开发者不需要学习新的语言,在 VS、Eclipse 等熟悉的 IDE 环境中就能立即着手编写智能合约。

这使得智能合约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建立丰富的 NeoContract 智能合约生态。NeoContract 可以在运行智能合约之前,就通过静态分析来建立智能合约的调用树。通过确定性的调用树,NEO 节点可以对智能合约进行动态分片,实现理论上无限的扩展,克服了其他区块链系统的静态分片导致的“闹市拥堵效应”。

跨链资产交换协议:NeoX,分为两个部分:“跨链资产交换协议”和“跨链分布式事务协议”。

跨链资产交换协议:

NeoX 在已有的双链原子资产交换协议上进行了扩展,可以让多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区块链上进行资产交换,并保证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步骤全都成功或全都失败。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需要利用 NeoContract 的功能,为每一个参与者创建一个合约账户。对于其它的区块链,如果它不兼容 NeoContract,但是只要能够提供简单的智能合约功能,也能够与 NeoX 相兼容。

跨链分布式事务协议:

跨链分布式事务是指,事务的多个步骤分散在不同的区块链上执行,且保证整个事务的一致性。这是对跨链资产交换的一种扩展,将资产交换的行为扩展成任意行为。通俗的说,NeoX 使得跨链智能合约成为了可能,一个智能合约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区块链上执行不同的部分,要么全部执行完毕,要么全部退回执行前的状态。

分布式存储协议:NeoFS

NeoFS 是一套利用了 Distributed Hash Table 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协议。NeoFS 通过文件内容(Hash)而非文件路径(URI)来对数据进行索引。大文件将被分割为固定大小的数据块分布式地存储在众多节点中。

该类系统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在冗余度和可靠性之间寻找平衡点。NeoFS 计划通过 Token 激励机制和建立骨干节点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用户可以选择文件的可靠性要求,低可靠性的文件可以免费或几乎免费的被存储和访问,高可靠性的文件将由骨干节点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NeoFS 将作为 NeoContract 体系下的 InteropService 互操作服务之一,使得智能合约可以在区块链上存放大型文件,并为这些文件设定访问权限。此外,NeoFS 可以与数字身份相结合,使记录数字身份的数字证书可以点对点签发、传送、吊销,而无需中心化服务器来管理。未来可以将陈旧的区块数据存放在 NeoFS 中,使得大部分的全节点可以释放旧数据,获得更高的扩展性,并保证历史数据的完整性。

抗量子密码学机制:NeoQS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对基于 RSA 和 ECC 的密码学机制产生重大挑战。量子计算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 RSA 所依赖的大数分解问题和 ECC 所依赖的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NeoQS 是一种基于格的密码学机制,QS 是 Quantum Safe 的缩写。目前,量子计算机尚无快速解决最短向量问题(SVP)和最近向量问题(CVP)的能力,被认为是抵御量子计算机的最可靠算法。

技术评测

1. NEO 主网评测

NEO 项目的初衷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做出支持智能合约功能的公有链,该主链已上线一年有余,目前没有出现过大的拥堵或被攻破的情况,整体安全性以及性能基本满足目前商业需求。基于 NEO 项目共有四种客户端,包括手机、桌面、网页和硬件,共计 18 款,所有的客户端基本满足客户对于主网或测试网代码的配置、区块浏览器的查看、智能合约的部署、钱包功能的提供,可视化程度较高,操作方便简洁。

截至 2018 年 6 月 13 日中午,共有约 2,383,677 块区块产生,区块同步情况正常,所有的客户端功能都可以接入主网协同完成相关操作。

区块浏览器出现更新延迟,最新的区块显示与主网区块生成相差大约 12 个小时。

DApp 的接入情况是评判主网性能的重要指标,NEO 在这一方面表现出色。目前基于 NEO 主网已发布的 DApp 数量已超过 50 款,还有不少处于发布和研发状态。

综合主网功能以及技术文档分析,基于 NEO 主网设计一款 DApp 的门槛相对较低,项目技术文档完善、程序接口制作便捷。

因此,基于 NEO 的 DApp 数量超过了很多主流公链的 DApp 数量,也为 NEO 真正的安全性以及性能提供了保障。

2. GitHub 代码质量评测

NEO 项目在 GitHub 上已开源,包括 15 个代码库。主要完成了 NEO 主网、NEO 编译器、NEO 虚拟机以及相关文档。

NEO 主要核心代码运用 C# 语言,同时也提供了其他语言版本的实现,例如 Java 等,极大地增加了 NEO 项目的受众群体以及开发者友好度。NEO 项目主要的创新点集中在各种跨链协议的编写、原创的 dBFT 共识算法的设计以及抗量子攻击密码学机制,以提升 NEO 的可拓展性、TPS、安全性。这些创新点都有相应的代码体现,但功能是否真正全部实现还不确定。

NEO 项目的核心代码主要集中在 NEO 库中,接下来对核心代码做出深入评测。

前 NEO 库主要运用 C# 语言实现了一条公链的基本功能,还包括大量如何配置运行该主网的技术文档,整体逻辑较为合理,实现度很高,主要协同完成了区块的定义与流转、P2P 网络通信、共识算法等等,其中关于一些跨链协议、dBFT 算法、智能合约的部署等等都有代码体现,但在抗量子攻击密码学机制方面的实现与测试代码很少,性能难以确定。整体来说 NEO 项目代码思路较为清晰,质量较高,开发者有很好的整体架构思路和编程习惯。

NEO 在代码层面的缺点是:

项目的代码数量、更新次数、参与人数远低于竞争对手 ETH 和 EOS,仔细对比代码后发现,NEO 少了很多探索阶段的代码以及测试代码,在版本迭代上也有一定的缺失,相比于 ETH 和 EOS,NEO 的代码还需要大量的测试以及长期运行测试。

NEO 计划中的记账人功能,在 GitHub 中没有相应的代码实现,官方也说该功能尚未实现,这是目前功能层面 NEO 最大的缺失。

标准共识分析:

NEO 项目的主链技术相对成熟,无论是算法的论证、代码的测试、应用的落地都有相当程度的进展。理论上,NEO 项目可应用性、可实现度以及未来的拓展性和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都得到了保障,但是长期性能,还要等更多 DApp 接入后、产生大量数据的情况下检验。项目缺失的代码部分,标准共识也会持续关注。

产品规划履约情况

NEO 的研发路线图如下所示:

标准共识分析:

NEO 的官方网站和白皮书中并未公布路线图。但在 2018 年 6 月 6 日官方发布的《NEO Global Development Monthly Report – May》说明,由于用户在社交网站(Reddit 与 Discord)一再询问路线图及去中心化进程,因此公布了一张路线图。由于 NEO 尚未公布 6 月研发进展,各项研发规划均待验证。

项目信息披露义务

NEO 设立了较为完善的月报制度,月报对项目的商业合作、开发工作、社区运营有较为详细介绍。

NEO 设立了专门的 NEO Documentation(http://docs.neo.org),对 NEO 相关的基础知识、NEO 网络、节点、开发工具、智能合约有较为完备的介绍,对于技术原理有较为清晰的说明。

项目没有在官网和白皮书披露核心团队成员的从业经验和履历,投资者无法判断团队技术实力,降低了项目透明度。

项目方公布的微博、Twitter 、Facebook、邮箱等联系方式均无人回答相关问题,项目方社群运营主动性差。

Token 生态系统设计

NEO 内置两种原生资产:NEO 和 NeoGas( Token 符号 GAS)。

NEO 是管理 Token ,总量 1 亿份,用于实现对 NEO 网络的管理权。管理权包括投票进行记账人选举,NEO 网络参数更改等。NEO 的最小单位为 1,不可再分割。

GAS 是燃料 Token ,总量上限为 1 亿,用于实现对 NEO 网络使用时的资源控制。NEO 网络对 Token 转账和智能合约的运行和存储进行收费,从而实现对记账人的经济激励和防止资源滥用。GAS 的最小单位为 0.00000001。

Token 分发方案

NEO 的 1 亿管理 Token 分为两部分,具体如下:

GAS 的分发:

GAS 伴随着每个新区块的生成而产生。GAS 初期总量为零,伴随着新区块的生成逐渐增多,直至约 22 年后达到总量上限 1 亿。NEO 每个区块的间隔时间约为 15-20 秒,200 万个区块约合 1 年时间。

第一年(实际为 0-200 万个区块),每个区块新生成 8 个 GAS;第二年(实际为第 200-400 万个区块),每个区块新生成 7 个 GAS;以此类推,每年递减 1 个 GAS,直至第 8 年递减至每个区块新生成 1 个 GAS;自此保持每个区块新生成 1 个 GAS 直至约 22 年后的第 4,400 万个区块,GAS 总量到达 1 亿,则停止伴随新区块生成 GAS。

按照这样的发行曲线,第 1 年会有 16% 的 GAS 生成,前 4 年会有 52% 的 GAS 生成,前 12 年 80% 的 GAS 生成。这些的 GAS 都会按照 NEO 的持有比例,记录在对应的地址上。NEO 持有人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发起一笔认领交易,将这些 GAS 认领到 NEO 的地址上。

Token 主要用途:

NEO 的主要权益为:

投票产生记账人;

持续获得 GAS 作为系统分红;

投票决定 NEO 区块链的重大事项。

GAS 的主要用途为: Token 转账和智能合约的运行和存储进行收费。

标准共识分析:

NEO 采用双 Token 模式,NEO(缩写符号 NEO)和 NeoGas(缩写符号 GAS)。NEO 是管理 Token ,就是原来的小蚁股(ANS),用于实现对 NEO 网络的管理权。NEO 的最小单位为 1,不可再分割。GAS 是燃料 Token ,就是原来的小蚁币(ANC),用于实现对 NEO 网络使用时的资源控制。GAS 的最小单位为 0.00000001。


在 NEO 网络的创世块里,1 亿份 NEO 已经生成,而 GAS 尚未生成,数量为零。1 亿份 NEO 所对应的 1 亿份 GAS,将通过一个衰减的算法在约 22 年的时间内逐步生成至 NEO 管理 Token 的地址中,意味着持有 NEO 会获得分红 GAS。

这种双 Token 模式有较高的创新性。一方面,持有 NEO 会获得持续的 GAS 分红,促进了管理 Token 的持有价值,提高了 NEO 的增值性。另外一方面,GAS Token 不仅可以作为 NEO 网络的燃料 Token ,也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在交易中促进更多的使用者加入生态。

共识机制

NEO 采用 dBFT(委托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它是一种通过代理投票来实现大规模节点参与共识的拜占庭容错型共识机制。NEO 管理 Token 的持有者通过投票,可以选出其所支持的记账人。随后由被选出的记账人团体通过 BFT(拜占庭容错算法),来达成共识并生成新的区块。

随着每个区块的生成,下一个区块选出的共识节点可以通过已经生成的区块(包括最新生成的区块)中发生的投票交易计算得出。因此,投票在 NEO 网络持续实时进行,而非按照固定任期。共识节点的个数也通过同样的投票流程决定,可为 7-1,024 个不等。

标准共识分析:

NEO 所使用的 dBFT 机制和 DPoS 机制类似,都是由选出来的超级节点(记账节点)进行协作记账,由于节点较少,可实现较高的效率。但正如 EOS,用 21 个被选举的超级节点来作为区块的生产者,中心化趋势明显。这种“委托机制”无法避免地使超级节点拥有更多网络控制权。

根据项目负责人达鸿飞在 2018 月 3 月 6 日发布的《NEO 理事会声明》中介绍:

由于项目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NEO 理事会认为较去中心化(有时关乎加密货币政治正确问题)而言,效率更为重要(快速响应与协议升级)。因此我们使用 Token 和现有的影响力投票选出了 7 个共识节点,这些共识节点以前由 NEO 理事会管理。

由此,可以确认 NEO 的共识节点之前均由理事会管理,实际上已存在中心化的网络状态。对此,达鸿飞在《NEO 理事会声明》进一步说明:

NEO 已在计划实施共识节点的去中心化,而且在 2018 年 1 月在旧金山举办的 NEO 开发者大会上也公布了具体内容。许多知名机构自愿管理共识节点,NEO 理事会也在测试网或私网与之进行了合作,这样的机构包括:荷兰最大的电信集团之一 KPN;NEO 社区开发者组织 CoZ;中国规模最大最成功的的区块链布道机构与风险资本分布式资本/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它们在未来都有很大的希望被选为主网上的共识节点。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月报中,NEO 官方开始逐步推动去中心化。NEO 官方在《NGD 4 月月报》中披露:

四月,分布式资本的共识节点已经准备妥当,现正在测试网上运行。目前测试网上运行的节点包括 NEO 基金会、CoZ、KPN 和分布式资本。我们正在筹备测试网压力测试,测试在这些节点都当选为共识节点的情况下的测试网的运行情况,以确保稳定性与性能。

NEO 官方在《NGD 5 月月报》中披露:

我们已经完成了提名项目申请网站框架与区块链提名项目信息获取 API 的搭建,将于六月底之前上线并开源,便于跟踪平台准备网站支持功能的实现。接着我们将致力于实现 neo-gui 的投票支持功能(支持功能已在区块链协议中实现)。

同时,我们敦促社区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种子节点(http://monitor.cityofzion.io/)。现有的许多种子节点其实可以被更好地维护,而且我们希望在投票开放时,能看到拥有节点管理经验的提名项目候选人。此外,社区基于良好的公共种子节点开发了诸多轻钱包和应用,用来获取信息和发送交易,所以这对于 NEO 生态整体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去中心化特性是区块链网络得以成为“信任机器”及安全性的关键要素。NEO 主网速度很快,并且吞吐量很高,但是如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这一切都会失去意义。从当前情况看,NEO 已积极推动节点的去中心化,标准共识团队将持续关注 NEO 节点的去中心化进展,并期待更新的进展。

社区运营分析

1. 用户社区

NEO 社群用户数量较多,活跃度较高,Discord 讨论内容多数集中在 NEO 项目问题及其 DApp 问题。

谷歌指数

根据谷歌指数,目前搜索关键词“小蚁”热度最高的地区为中国,其他依次是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

搜索关键词“NEO blockchain”热度最高的地区为新加坡,其他依次是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综合两个关键词指数信息,说明该项目在亚洲热度最高。

2. 开发者社群

官方的 GitHub 主页展示了 5 个库,主要库为 NEO(NEO Smart Economy)这个库有 428 个 Watch、2,444 个 Star、761 个 Fork、405 个 Commits、5 个 Branches、1 个 Releases、21 个 Contributors。

标准共识分析:

NEO 项目代码提交活跃度较低,在 6 月 11 日 TokenInsight 指数 7 天代码提交次数中排名第 93 名,一共提交了 3 次 Commits。

开发者社群关注度较高,Watch、Fork 和 Star 的数量都较多;

主力开发者数量一般,提交 Commits 数量超过 50 的开发者数字为 0 。

治理结构

NEO 的治理结构分为链上治理、链下治理两部分:

链上治理:
NEO 管理 Token 的持有人是 NEO 网络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通过在 NEO 网络上构造投票交易来实现管理权,通过获得 NEO 管理 Token 所对应的 GAS 燃料 Token 来实现 NEO 网络的使用权。 NEO 管理 Token 可以被转让。

链下治理:
NEO 理事会是 NEO 项目的创始人组织成立的常务管理机构,下设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分别负责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和具体执行。NEO 理事会向 NEO 社区负责,以推广和发展 NEO 生态为首要工作目标。

NEO 官方在 2018 年 5 月 22 日发布《关于 NEO 组织架构重组的公告》说明:原 NEO Council 正式变更为 NEO Foundation,并由达鸿飞与张铮文担任联合主席,负责 NEO Foundation 决策。

NEO Foundation 全资成立了 NGD(NEO Global Development)和 NGC(NEO Global Capital)。前者负责执行 NEO Foundation 制定的战略,致力于技术研发、社区运营和市场发展;后者是注册于新加坡的盈利性持牌基金管理公司,将作为投资机构推动优秀区块链项目发展。NGC 由 NEO Foundation 全资成立,但管理的基金接受其他有限合伙人。

标准共识分析:

NEO 的治理结构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明确了链上治理与链下治理。由于双 Token 的设计,NEO 的持有者即是 NEO 链上管理的参与者,在出现重大事项争议时,NEO 的持有者可以通过投票决定,这种股权的设计平衡了社区和管理会决策权。

NEO 的链下治理主要是项目的创始团队组织的管理机构,分设有较为完备的机构设置。但在公开渠道无法了解各个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情况,信息缺乏透明度。

交易模块

币值表现

NEO 目前价格为 46.29 美元。

根据 Coinmarketcap 数据, 共登陆 35 家交易所,成交主要集中于 8 家交易所。

其中 Binance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17.29%,CoinEgg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15.70%,OKEx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13.10%,LBank 交易所成交量占比 10.94%。具体比例如下表所示(交易量占比不足 1% 不予显示):

NEO 共有 40 个货币对,其中 NEO/BTC、NEO/USDT 为热门交易品种,分别占总成交量的 49.72%、28.83%。虽然在交易的货币对方面较为集中,但以 NEO 为标的的交易品种广泛,同时由于 NEO 登陆交易所达到 35 家,所以市场覆盖率较广,受众群体较多。

近一个月的全市场平均换手率为 2.58%,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整体流通性风险较高。并且在低流通性的情况下,下跌天数多过上涨天数,下跌幅度大于上涨幅度,表明市场处于下跌区间,市场整体情绪低靡。

持仓分布

根据 NEO 白皮书披露:

NEO 共发行 1 亿 Token ,其中 50% 用于众筹,另外 50% 交由理事会管理,于 2017 年 10 月 16 日解锁,这部分不会进入交易所交易。

此部分表达存在歧义。标准共识已咨询项目方“理事会管理的 50% 解锁后是否进入交易所”,目前仍没有得到答复。

若理事会管理的 50% NEO 不进入交易所,每年原则上解锁不超过 15% 的 Token ,此部分可进行场下交易,但流通后如何控制此部分 Token 不进入交易所将是项目方重要难题。虽然此情况发生概率较小,但仍需提醒投资者注意。

根据 Neotracker.io 数据显示,NEO 的持币地址数量为 683,418。前十的持币地址共持有 59.06% ,前一百的持币地址共持有 70.31% 。第一大持币地址为锁仓地址占比 35%,第二大持币地址为 15% 的解禁地址。

NEO 在 2017 年 10 月 16 日之前共锁仓 50%,之后全部解锁,但原则上每年释放不超过 15%。 根据持仓地址调查,目前 NEO 按承诺进行锁仓和释放,并且第二持币地址仅释放 3,367,581(此部分为 2017 年释放,表明 NEO 的理事会 2018 年仍可再释放 3% Token ,总量使用不超 15%)。所以前十的持币地址持有流通量占比 24.06%,这是较低的筹码集中度。NEO 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被操纵风险较低。

但投资者需防范第二大持币地址快速释放后对价格和流通性的进一步打压;另一方面,仅锁仓一年以及白皮书中表示原则上每年使用不超 1,500 万 Token ,项目方诚意较低,需防范集中抛售风险。

二级市场流动性

从 Coinmarketcap 的全市场走势图来看,在 2018 年 1 月 30 日 NEO 进入第二次高点,但成交量较前一高点大幅缩减,形成 M 头走势,2018 年 5 月 4 日价格反弹到颈线附近后再次下跌,确认下跌趋势,目前价格走势仍处于下跌趋势中。

具体的货币对表现上,CoinEgg 交易所的 NEO/BTC 成交量方面整体变化不大虽然整体走势形成一个多头下降图形,但近半个月产生了成交量增长现象。成交量增长方面与 NEO 全市场的成交量萎靡产生差异,表明有资金已进入部分市场进行价格维护,希望撬动部分市场来带动全市场的人气。

最后看 Binance 交易所的 NEO/USDT 的价格和成交量走势与 NEO 全市场走势基本一致,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内,并且成交量逐步降低,人气低靡。

综上所述,NEO 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市场覆盖率较高。团队按承诺锁仓和释放,被操纵风险较低。但由于 NEO 价格处于下降趋势中,整体成交量较低,人气低靡,一旦解禁 Token 大规模进入市场,将对价格和成交量进一步打压,甚至产生踩踏效应,流通性风险高。

“C+”,该项目属于“一般风险”水平,需要投资者注意。主要依据是:

NEO 主链较为成熟,开发者生态具备一定规模,拥有广大的投资者基础;同时,NEO 所使用的 dBFT 机制存在中心化风险,多个区块浏览器显示的关键数据不一致。

免责声明:

标准共识提供的「风险评级」服务和其它一切相关评级产品仅是一种投资风险的提示,是标准共识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它并非衡量评级对象本身价值、以及其发行的 token 的价值的工具。

标准共识的风险评级仅是对特定风险的提示,而无法展示一个项目或一种虚拟货币的全部风险。

任何一个风险评级报告都仅展示某个时间范围内对项目和其 token 生态未来的投资风险预期,而非对未来某个事实确定发生的判断。

对任何项目的风险评级不构成投资者作出最终投资决策的全部依据。

标准共识仅是金融信息的提供者,评级类产品不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决策及其所导致的结果负责。

风险评级不是永久有效的,项目的投资风险等级可能随着时间、环境因素和项目进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同时,评级标准调整也可能会造成项目风险等级变化。任何调整和原因都会向所有投资者公开。

在标准共识的评级体系下,我们按照不同的等级对评级对象的投资风险划分,用“S”“A+”“A”“B+”“B”“C+”“C”“D”等符号,由低到高依次表示其投资风险等级,展示一种相对的风险。

参考标准:「标准共识一般项目投资风险评级标准(初创期)」

编辑 | 丹丹

优质项目“融资首发绿色通道”:创业者请加微信hkbx2296832155,务必注明项目名称;或发送BP至xueting@pencilnews.cn。

本文为铅笔道专栏作者“标准共识”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以及原文出处,未按照要求转载者,铅笔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铅笔道观点,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标准共识发表31篇文章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的独立评级机构。标准共识,定义共识标准。

相关文章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打开铅笔道APP,发表评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