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氧”创始人王桢
“你们的平台是不是收取佣金,帮我们带客户?”
“我们是新平台,没有流量。但可以让你的客户变现。”
以上对话发生在王桢和酒吧店主之间,为了谈合作,他向商户们解释“氧氧”的业务模式。
今年1月,他创立了“氧氧”,一个夜生活消费服务平台。它垂直于夜生活领域,一端连接提供夜生活场地和服务的商户,一端为享受夜生活的消费者。
“氧氧”先向商户们收取佣金,商户推荐一位老客在App上下单消费,平台就会根据客单价按比例返佣给商户。消费者也可获得随机返现,这些金额按规定可以在其它场景中使用。用户再次消费时,第二家商户的佣金又拿出一部分返给第一家商户。
至7月,“氧氧”共签下200余家商户,总流水200多万。
目前,“氧氧”正寻求天使轮融资,计划金额300万元。
注: 王桢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愿为本文内容真实性背书。
两位合伙人找到王桢帮忙时,他们的“不夜城”项目已成型。这是一款to C的垂直夜生活领域的App,获客成本高,还未上线就烧掉了150万,但始终停滞不前。
深聊之后,王桢意识到其思路不对。“他们是先搭平台再签商户,但没那么多钱补贴,商家不愿意深度合作,也没解决夜店消费者的痛点。”
三四个月来,他走访商户,总结了一些行业现状。目前夜店平台主要有两类:一是垂直于酒吧,“做导航来引导用户”;二是场景化社交,比如在某个酒吧的特定环境中,用户扫二维码聊天。
但夜店是一个较窄的获客渠道。“我想让项目围绕夜生活来转,除酒吧之外,增加线下的餐饮、咖啡馆等商户渠道来获客。”
思路逐步清晰。王想打造一个夜生活消费服务平台,它垂直于夜生活领域,一端连接提供夜生活场地和服务的商户,一端为享受夜生活的消费者。
此外,他还注意到消费场景间的联系。“通常一位消费者去一间餐厅消费,之后再去下一个场景,如酒吧,这两个场景之间没有关联。”他想通过自己的平台,把消费场景串联起来,最终“承包”消费者的夜生活。“餐饮是流量入口,酒吧是流水入口。”
王桢对“不夜城”的付出让合伙人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该项目中。今年1月,原项目摇身一变,幻化为“氧氧”,王桢任CEO。
团队行动迅速,一个月后,“氧氧”App的iOS版和安卓版上线。1.0版功能简单,C端消费者可以交易支付,还可以预定餐厅、酒吧等;B端商家在C端的基础上多了处理订单和提现功能。“考虑到商家也是消费者,也可以有夜生活,App没有分成两个端来做。”
◆ “氧氧”中的酒吧页面,目前只开放了杭州。
同期,市场人员开拓线下市场。起初,王桢想得很简单,“店内放上产品二维码,商家可以向用户推荐‘氧氧’,让他们在平台上下单,享受优惠。”
有些商户的积极性不高。“好,我知道了”、“我生意很忙,没时间推荐”……没有明显的获益,他面对的是商户们的冷淡回应。一周的尝试出师不利,王立即调整业务模式。
他意识到商户对新平台缺乏信任。商户与美团、大众点评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是因为平台能带来流量,而流量等于变现。“但‘氧氧’作为一个新平台,没有流量。”
3月5日之后,他改变策略,“跟商户合作,先让他们赚钱”。
谈到一家酒吧时,店主夫妻提出疑惑。“你们的平台是不是收取佣金,帮我们带客户?”
反其道而行之,王要从商户手里“买”客户。王桢向他们解释道:“我们是新平台,没有流量。但可以让你的客户变现。”
他向商户强调“分享经济”。王从他们的老客户入手,“数据显示,O2O行业靠的是六成老客,四成新客”。
◆ 商家入住、邀请好友均可获得佣金。
“氧氧”向商户们收取佣金,但商户推荐一位老客在App上下单消费,平台就会根据客单价按比例返佣给商户(仅限老客第一次消费),这些钱可在App中提现。C端用户也可获得随机返现,且不限次数。这样一来,消费者的黏性增强了,商户也与客户建立了联系,平台的获客成本也比较低。
由此,老客把各个消费场景串联起来。“返还的金额按规定可以在其它场景中使用。90%的老客有可能去下一个场景消费。付款时,第二家商户的佣金又拿出一部分返给第一家商户。”
紧抓老客的同时,“氧氧”还协助餐饮或酒吧等商户办活动。随机返现驱动老客户分享活动内容,如带有“氧氧”二维码的H5界面。新用户下载使用后,老客获得金钱奖励。同时,商家的活动也会吸引一批“过路客”。
◆ “氧氧”现场活动照
6月下旬,“氧氧”和杰士邦、雪花啤酒、“虾搞搞”抱团举办活动。后三方提供物料,商户提供场地,消费者通过“氧氧”平台下单消费,能获得商家的折扣或品牌提供的优惠。“氧氧”的获客成本几乎为0。王桢说:“我们既推广了品牌,又获取了新用户,还有交易和流水。”
至7月,“氧氧”共签下200余家商户,总流水200多万,60%~70%来自酒吧。他表示,“项目从开始到现在,仅花了120~130万。我们把赚的钱再返出去,还有一定的利润”。
“抓B端服务C端”是王桢的初衷。“氧氧”大面积铺陈B端商户后,他开始布局C端服务。
“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都变懒了。”在他看来,“懒”就是机会。
“氧氧”参考旅游行业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点。王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去北京玩,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标签很可能是‘首都’,然后是‘长城’等。”夜生活也一样,平台上的商家被标签化,分为几个纬度,如地理位置、环境(复古、清新)、场景(二人世界、同学聚会)、是否有折扣等。
消费者“懒”得一个个挑选商家,只需选择合适的标签,“氧氧”为他一键生成夜生活路线。未来,王还会和政府的旅游资源对接,如西湖十景、南山路、夜市等,“滴滴”等第三方平台也会接入进来,“打包消费者的整个夜生活”。
以上是轻度用户的玩法。对重度用户,平台亮出价格优势。“他们已经知道要去哪里玩,‘氧氧’为他们提供比其它平台更低的折扣。”
目前,平台已收集了商家的地理位置等各类数据以用作标签化处理,并扩充品类(如KTV商户)。“一键定制”服务预计9月底上线。
针对酒吧等夜店场所获客难、推广难等问题,“氧氧”在10月将增加“社区”功能。各商户的营销人员在其中展示自己的照片和技能,消费者可自主选择其提供的营销方案。“就像挑选跟团游的导游一样。”
未来,“氧氧”将通过付费广告和付费营销方案变现盈利,其他模式也在不断探索。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杨雨晨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