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是国内专业的创投信息服务商,为客户(投资机构、创业者等)提供创投新闻、投融资数据、研究报告等信息服务。旗下主要分为两大业务:媒体与数据。
创新公司它一年半估值10亿 孵化101个项目 97%拿到下一轮融资
铅笔道编辑部2016/02/03
文章约28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   田智勇加入时,36氪团队只有10人。 

文| 铅笔道 记者 薛婷

导语

“姑娘和江湖,就是男人的一生。”12月30日,田智勇(JohnTian)发了条朋友圈,如此写到。25天后,他一手参与做起来的氪空间宣布从36氪拆分,并完成独立融资,估值约10亿元人民币。

四年前,25岁的田智勇无意间看到36氪的微博,觉得很有意思,每天都在介绍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带着好奇,他离开国企,加入当时只有不到10人的36氪。

2014年4月,为了不让700平米的办公区闲置,田带着两位姑娘做起了“氪空间”。由于3个月免费孵化成长计划,氪空间第一期便招募了500多个项目报名,最终孵化的12个项目,11个拿到融资。

至今,中关村“氪空间”共孵化101个项目,项目总估值超过105亿,拿到下一轮融资的比例达97%,包括环信、奇点金融、万能小哥、名医主刀、理财魔方、洋钱罐等。

摆在田面前,除了漂亮的成绩单,还有挑战,如何把氪空间规模化以及商业化?

注:     田智勇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一片闲置的办公区

2014年4月,36氪从雍和宫的科技寺搬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由于政府创业资助政策,他们以较为优惠的价格拿到了一片1300平米的办公区。

◆   氪空间办公区

彼时,36氪已有60多人,业务仅有媒体和线下活动。全部员工搬过来后,仍有近700平米的闲置办公区。“本来留着以后扩张团队用,暂时闲着浪费了,正好身边有很多创业的朋友,不如把孵化器做起来。”

田智勇回忆:“做孵化器的想法,公司早在2012、2013年就曾萌生,但当时社会对创业的关注度,以及36氪所处的阶段、团队的能力以及这个行业成熟度等条件还不具备。”

2012年,36氪从科技博客转型为创业媒体,至2014年,其在创业圈已积累一定影响力。“当时我们很有名了。”田羞涩地笑了笑:“内部也在探索媒体业务之外能做什么,定下了两条业务线:一是投融资(包括36氪融资、股权众筹等),二是孵化器(氪空间)”。

在田看来,这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儿。“自己做了这么久媒体,接触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人,踩过的坑、融资经验、资源都是可以分享的。”他坦言:“最初也没想过对标美国的YC孵化器什么的,莫名其妙地就做起来了”。

不同于传统孵化器,氪空间推出了3个月免费孵化成长计划。即不收租金、不收股份。“国内传统孵化器往往要收取创业团队20%左右的股份,这并不利于项目的成长。我们要做点不一样的。”

孵化101个项目

如此,首期项目招募便有500多个项目报名。初出茅庐,田智勇以及整个团队并无孵化器运营经验。有项目报名,他觉得不错,便会约来面谈。筛选项目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空间有限,剩余的700平办公区经简单装修后,只有200多个工位。田选出了12支创业团队,条件是融资阶段处于天使或Pre -A之前,团队不超过15人,产品、模式新颖。

最终孵化效果如何?起初田心里没有底气。“说实话,第一期真是当成实验品在做。”

三个月孵化期间,氪空间团队动用 36 氪的媒体、投资人、合作资源来帮助入驻团队。“经常有意无意地组织团队之间交流,询问他们需要什么。”

首批“实验品”给了田惊喜。孵化期结束, 12 支团队有 11 支完成融资,包括FIR.im、麦客、环信等;最初入驻团队成员累计只有 46 人,毕业时达到 120 人。

同时,田也发觉了问题。“报名的项目越来越多,每期有1000多个,筛选、面试任务特别重。”

前一年,氪空间的运营人员只有3人(包括田),田关心如何提升筛选项目效率,日常活动规范化。

自第二期孵化,他开始集中化筛选项目。所有项目报名后统一筛选,第一轮通过BP淘汰掉约80%项目;第二轮,以同样方式筛掉10%项目;第三轮进入面试,最终只有1%的项目得以通过入驻。

对于日常活动,氪空间逐渐品牌化运作。比如每周一次的“CEO Time”,定期邀请几个项目CEO交流融资、招聘等话题,或者邀请投资人前来分享等。

◆   田智勇与第五期毕业的部分项目创始人合影。左三为铅笔道报道过的奇点金融创始人吴一明。

如法炮制,至2015年4月22日,氪空间已运营一周年,孵化了四期项目,至今其共孵化101个项目,总估值超过105亿,拿到下一轮融资的比例达97%,包括奇点金融、万能小哥、名医主刀、理财魔方、洋钱罐等。后期1300平米的办公区,全用于氪空间运营,最多只能容纳30几个团队。

摆在田面前,除了漂亮的成绩单,还有挑战,如何把氪空间规模化?“不能一直在这块地方做下去。”

他留言到,申请的项目中约有30%不在北京,有的就流失了,虽然有一些团队会来到北京,但成本太高了。“杭州有个做婚庆项目的团队,10多个人全来到北京,待了三个月,还要再回去,太折腾,太费钱。”

为此,田跑到深圳、上海等地了解创业环境。“这些地方的创业氛围越来越好了。”在氪空间周年庆上,他们提出了扩张计划。

独立运营

实现扩张并非易事。田最早的想法是复制创业大街的氪空间模式,跟政府部门合作,免费或优惠拿地,然后做孵化器。全国重点城市跑了一圈,田有些失望。“像深圳、上海市场化运作很强,与政府合作很困难;愿意提供场地的以二三线城市居多。当前不可能大规模去那里开展业务。”

他也算了一笔账,若要实现规模化,免费孵化器的做法行不通。“就算政府免费提供场地,装修、物业、运营费用(至少3人),这些成本已经很高了。”他强调:“就算收取项目股份,回报周期太长,没有现金流。孵化器只能小而美,规模化只能换个法子做。”

此路不通,团队觉得商业化联合办公的模式可以一试。“出租工位,并为其提供免费孵化服务。”2015年,中国版“WeWork”模式打得火热,一些项目也获得资金认可。“政府也在提倡众创空间了。”

大势已来,不能再等。8月份,氪空间开始扩张团队,忙活起来。在成都、上海、杭州、深圳、天津等地成立分公司。

在早已运营的苏州氪空间,田尝试验证商业化联合办公是否可行。“2015年下半年,孵化的项目毕业后,允许一半的团队继续留下来,出租工位。”结果,报名留下来的项目远超过一半。按照此模式,租金收入可维持基本的运营支出。

综合考量,氪空间团队主要有两种合作模式。

一是以苏州氪空间为例的政府合作模式。

二是与地产商、业主合作。“地产商提供场地、装修、物业,我们来招募项目、管理和服务,租金收入按比例双方分成。”

后者将是氪空间扩张的核心模式。“这种模式资产较轻,更容易规模化。也能给合作伙伴带去36氪最核心的优势,聚集一批最优秀的创业者,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降低创业成本。”田说。

然而,氪空间团队的优势是招募项目、筛选项目、深度服务运营这些。联合办公还要涉及房地产运作玩法。

2015年年底,36氪内部决定,将氪空间独立运营,并引入外部高管。“作为一个部门发展,会有很多限制,比如资源合作的优先级、协调外部合作等。要想做大,必须单独做。”田表示:“独立之后,氪空间可独自做决策,有单独的技术团队、财务、市场部等。”

不久,独立后的氪空间获得一笔A轮融资,项目估值约10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柯罗尼新扬子基金领投,企业家冯仑、九合创投、戈壁投资、水木资本Tsing Ventures以及多家上市公司跟投。同时,复地集团投资副总裁、原京东集团副总裁钟澍(David)也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盟担任总裁职务。“如何跟地产商打交道是钟澍的强项。”

此外,氪空间还引入了多名孵化、投后服务的高管,田则重点负责项目招商与筛选。

2016年,氪空间已经将其扩张计划发展到全国近20个城市,诸如北京的核心城市将重点拓展。“北京已有3个接近完工,望京的氪空间已经完成100%入驻率。其他城市的合作也已经接近尾声。”

其中,每个工位租金在2000元以下,且根据情况灵活定价。

在氪空间的规划中,遍地开花的氪空间作为线下流量入口,获取一众优质项目,下一步,他们将会重点开展线上运营。

“接下来,A轮、B轮、C轮,甚至新三板的团队都能入驻,我们会建立不同的线上社区,为其对接服务。”田补充:“氪空间现在已在运营100个CEO的线上社区。”

如今,商业化联合办公玩家众多,田表示:“我们做这件事的本质可能与他们不同,‘氪空间’还是36氪创业大生态的一部分。这个生态有很多流量入口,媒体、投融资(含氪空间),后面我们需要用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消化这些项目的需求。”

读完文章,求报道的创业者请加微信号shoujiyezi5415;

文章原创,如需转载,请加微信号meera003;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铅笔道。

铅笔道编辑部发表5660篇文章
铅笔道铁牌记者

热门评论

  • 周越
    共享办公,还好么
    2021/04/22
打开铅笔道APP,发表评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