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丨夏雨
8月29日,拼多多发布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营收5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3%(去年同期314亿)。
不少分析机构看到这个数字直呼“炸裂、狂飙”:增速比一季度的58%还要猛,比市场预计的432.8亿元多了近百亿。
另外,经调整二季度净利润13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8.96亿元,同比增长47%。
拼多多最主要收入来自电商广告,为379亿元,同比增长51%,远超预计的321亿元。另外,佣金收入(包括主站的支付、佣金收入,和多多买菜、Temu业务收入)为143.5亿元,也超过预计的111亿元。
海豚投研认为,拼多多表现超预期原因包括:海外平台Temu惊人的扩张速度及市场对Temu收入口径的错判;拼多多主站业绩强劲。而极客公园则认为,多多买菜的毛利,为佣金收入增长立了大功,并“据保守估计,到 2025 年,该业务将为拼多多贡献至少约 140 亿元人民币的息税前利润。”
拼多多增长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
拼多多核心管理层将增长归结于:有效的宏观政策和助力消费的促销活动。
而外界对于拼多多的增长,谈论最多的是:在当前大环境下,消费者精打细算、对价敏感,购物更看重性价比,有此定位的拼多多受益。
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也在改变。据上观新闻调研发现,与2019年相比,中国人买吃的多了,穿的少了,用的少了。
而拼多多以“拼水果”起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它的认知也是卖便宜实惠的吃的,既然中国人用于食品的支出增长了,拼多多是不是也因此受益?当然,目前没有看到拼多多上各类目具体的增长及占比情况,这只是一种分析。
走马财经还谈到了另外一些拼多多业绩增长的原因:一,在百亿补贴的加持下,进入更多中高端消费群的视野,扩大了高价值用户群;二,人效和营销支出高效。比如,营收同比增长了66%,人力及行政开支却大幅下降了28%。再如,增加了新业务TEMU,主站和多多买菜也在持续发展,研发支出却只增加了1.2亿。
在分析中还提到,拼多多的狂飙,受影响更大的是京东而非淘宝。因为拼多多和京东在标准化产品领域对决,标品最适合比价,款少,型号透明。消费者对标品的购买决定中,价格权重最大。京东在618之前推出百亿补贴,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在积极补救,挽回消费者的认知。
对于拼多多(及其他消费品牌)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投资人黄海并不认为是“消费降级+口红效应”。他认为,目前大环境只是耐用消费品(如地产)低迷,包括拼多多在内,都属于日常消费范畴。“日常消费是追求当下的满足,客单价相对低;耐用消费是把满足感分摊到更长时间来兑现,客单价更高。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买房,把钱省下来去旅游、听演唱会、住酒店、吃火锅,耐用消费和日常消费这两者甚至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面对新的经济和消费环境,如何在低价、性价比之外找到新突破口,是很多老牌公司和创业公司都关心的问题,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当拼多多。
日本知名消费社会研究者三浦展给出的建议是:尽早为高龄化、老龄化社会的消费特点做准备;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加华资本创始人宋向前则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企业在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让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反向塑造供给,创造柔性供应链和可重塑的品牌。
铅笔道近期和消费赛道创业者交流中,多位创业者也提到他们在研究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结构与增量市场。
朋友,对于拼多多的二季报,以及中国消费趋势,你有哪些独到的看法,评论区见。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封面图来自微信图库。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