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铅笔道与长城战略咨询的联合专栏,发现新时代的独角兽。长城战略咨询是中国本土头部战略咨询公司。
作者 | 铅笔道创始人 王方
撰稿 | 铅笔道编辑 赵松格
最近,成都跑出一个128亿超级独角兽:易府医疗。
在英国的街道上,你可能会看到它的产品:一辆其貌不扬的移动口腔医疗车,缓缓行走在路上。它既可以随招随停,像出租车一样;也可以医疗上门,像外卖一样。
这就是易府医疗的主攻产品,用大白话说就是:把五官科医院设备改装进车里,医生可以开着去给老百姓看病。
易府医疗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尤其是英国西班牙,订单增长很快。2021年营收大概200万元,2022年增长到1400万元,2023年是6700万元,2024年是两亿元。
在国内流行医疗机器人的当下,国外市场却在移动医院赛道长出个超级独角兽。更关键的是,这辆载着超声成像设备的移动诊疗车,单日接诊量可达传统医院口腔科的半年规模。
中外的AI+医疗赛道,各自进化出截然不同的趋势。这些趋势背后,隐藏着医疗赛道的哪些机会?敬请阅读铅笔道对话易府if医疗创始人林映霈。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铅笔道:从2021年到现在2025年,我们说这都是属于康波周期里的萧条期。我不知道您创业当时的环境(2021)是怎样的?
林映霈:当时决定创业,我们是对全球每一个国家都做了对比。
北非是“原料”意义上是最好的,拥有一定优势的创业土壤,是传统欧洲工业供应链所在,也同我们重点发展的市场,有地利,但它跟中国相比就差在一个点,人才不完备,先进材料、加工不如中国完善。
北非拥有的产业同中国不相上下,在参照的样本国家中,以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这三国为例。
材料领域,从我们接收到的样品发现,中国供应商的货是最好的一家。摩洛哥其实在产业方面同中国不相上下,最终以摩洛哥为对比—中国仅是差在运输远。
重点在完整的工业供应链上,中国最具优势。最终我司决定落地成都,是因为产品生产环节上游集成电路,封测、架构上,是与英特尔达成技术合作。
易府医疗创始人林映霈,有着一张年轻的娃娃脸
铅笔道:您刚刚谈的是供应链环境,客户需求环境你是怎么分析的?
林映霈:市场需求方面,在英国上学期间受启发。
英国的人口结构,“医护人员”数量在变少。
比如英国在2010年左右,他们提出了一个“五官科”概念与标准。就是说未来不会再有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这些单独专业,而是将此三科整合成一个五官科。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英国已经确定未来是少子化、老龄化,他们的劳动力人口将无法支撑传统的专业科室划分。
而现实中英国医疗开支一直是个无底洞,非常大。他们举国上下都在想怎么降本增效,却没有一个具体做法。
当时我就想,除了治疗方式提升之外(当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出现),还有无更好的方式?针对每个人的医疗流程和模式,我与幕僚们研划英、美、法三地的医疗模式,比如说老年人来到城市医院看病,城市医院资源本来就紧张。英国更严重,很多乡镇连个卫生站都没有,可能就是一个退休医生在那边养老兼职。因此平均医疗资源是我司制造车载式移动医院的主因。
能不能把城镇的医院“移动”到乡村,去解决老龄人就医问题?移动医院这个概念其实早就有了,但困于技术点。因为光是把医疗器械放上车,就很难实现。
车辆在移动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容易造成设备故障,而医疗设备的设计本来就是基于静止环境。所以我们后来主张的技术点之一(液气压相性平衡),就是在车辆移动过程中的设备稳定性。
铅笔道:英国是您的主要市场地?
林映霈:对,现在我们的订单主要也是来自英国。
铅笔道:主要的采购者是谁?
林映霈:主要订单以康养公司群体,英国有“居家养老”的概念。NHS的英国医保医院是单一最大订单,但NHS这类医院是属于英国社服国营体系,所以采购到拨付流程慢。他们从国会到地方议会现在探讨移动口腔科室(采用),也就是说替代“医院”这个固定场所,这样的概念势必会与现实某些情况有冲击。
铅笔道:听说您是先有订单,再创业的?
林映霈:对。一开始我们就拿到了订单,加起来差不多是200万美元,换算人民币是一千多万。
铅笔道:客户当时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林映霈:第一笔订单是向我当时的指导教授(后来升到院长)。他掌握着医院器械设备采购的决策权,我就推荐他买我的产品(笑)。我跟他说:如果你下订单,你就是“移动医疗的第一人”。
他是医院管理层,最大任务就是降本增效,而我们这个产品正好解决这个问题,能做到比固定医院三倍、五倍的患者服务能力。
铅笔道:当时客户采购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林映霈:替代固定场所,裁撤多余医护人员。他虽然听了我的思路有点激动,还是犹豫。因为我们当时定价很高,不是说成本高,而是为了做样本、做范本,评估后续收益与优化方向做基础。
你想,他要说服董事会批准一笔那么大的款项,去买你这个“货车”——当时他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尤其还要面对第一线医护人员的抵触,因为这辆车如果真能高效服务患者,那原本的医护岗位可能就要减少。
最终让他拍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在董事会展示:怎么做到降本增效。因为像口腔科在英国很少纳入公费医疗,很多都是自费的。
口腔科原本就是医院的创收科室,现在做成移动之后,它比原来科室还赚钱。因为英国是预约制,一个医生一天15个患者,但一辆车一天能服务五六十个患者,一个医护人员的效率就是3到4倍。所以最终他拍板了。后来教授因此已进董事会。
铅笔道:订单出来之前,您的移动口腔医院产品,已经研发好了?
林映霈:能做出来的部分大概有80%,还有20%是零部件方面的问题。
铅笔道:所以这个项目,其实你研究很多年了?
林映霈:我们谋划已有十年。从2012年开始,就觉得这件事值得有意思。不一定非要创业,但就觉得做这件事有意义,不管是朝外科机器人方向,还是移动医院的构思,只是没到执行层面,一想到赋予“定义”一件事,。
铅笔道:第一笔订单的钱好拿吗?
林映霈:我们从接触到成交,前后持续了7个月。那段时间我一直说服他(导师),他也飞来中国到我们的工厂实地亲测。
铅笔道:第一代产品做出来之后,它是不是个“丑孩子”?
林映霈:刚做出来其实不满意,不好看。我们当时主要是验证移动医院的可行性,不太在意外观,就像教授说是台“货车”。
医院的客户看到也说像货车。但老一辈觉得实用就行,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好看。我们现在研发就在外观上进行美观设计。
铅笔道:这事儿挺跨学科的吧?又要懂车,又要懂医疗设备,还得集成到一块。
林映霈:没错,车辆结构要考虑流体力学,还有跟医疗器械的配合。其实这块要求很高。
当时我们是疫情期间捡漏,买了东风的副产线。他们原本只愿意整体卖工厂,我们是单买设备那部分,过程挺麻烦。
铅笔道:回过头来看,订单交付过程中,哪个步骤让你脱了一层皮?
林映霈:让我脱皮的,反而不是造车环节,而是怎么把它送出去。2021年末,你也知道,封控期间成都物流效率特别低,连出口手续都推进不了。只能想办法先把车运出四川,后来通过北京海关才完成出口。真的像你说的,脱了好几层皮。
02
铅笔道:22年之后,除了英国市场之外,还布局其他地区没有?
林映霈:22年初开始跟西班牙接触,他们主动找我们。我们提供了OEM模式(代工生产),车上打的是他们的Logo。他们做的是口腔类医疗设备。我们只花了一个月。因为他们在英国已经看到车的使用效果,是通过原来的院长介绍过来的,口碑客户。
铅笔道:这说明英国客户的反馈不错?比如人效、成本、体验方面。
林映霈:运营一周,车就完成了医院半年口腔科的接诊量。效果非常好。它的就诊模式,现在像滴滴打车一样,下个单,医院车就开过来,也有随招随停的。
铅笔道:收费方面是比去医院贵还是便宜?
林映霈:要看运营方的决策。我们收到的反馈是效率大幅提升,但运营成本也确实增加,比如车辆维护、定点停靠等问题。
铅笔道:车上是体检设备为主,还是治疗设备为主?
林映霈:相当于把整个口腔科(的设备)搬上车。车的外观像中型的货拉拉,比面包车大。我们主要用的是超声成像,不用辐射设备。
易府医疗的移动医疗车
铅笔道:车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哪类设备?
林映霈:诊断的设备最多。我们目前只有口腔科,眼科在波兰已试运营,耳鼻喉还在基础阶段。将三科集合一科是有绝对难度的,成像设备是关键,比如正畸需要头位片,我们可以拍整张头骨,这个技术我们是做了很大突破的也为之后眼科、耳鼻喉科成像完成进阶技术,此技术首发也受华尔街日报与时代杂志报导。
铅笔道: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林映霈:阻力和既得利益者失业有关。
英国之后,西班牙曾经成了我们第一大客户,大概占了我们八成订单。但后来他们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医护人员不太配合这个产品,使用量就下降了。就像我们在英国也遇到过,医院用了这个产品可以降本增效,的确医护人员不需要太多。
他们就觉得这车是最后一根稻草,会让他们失业,于是产生了抵触情绪。
西班牙不像英国,没那么明显的公私立医院之分,所以不管是哪类医院,都会面临裁员问题。我们也不想激化矛盾,就主动放缓了推广节奏。虽然使用量下降了,但他们现在还是我们第二大客户来源国,因为一些设备损坏需要更新,或有新地区愿意推广,还在下单。
铅笔道:对客户来说,在哪些降本增效环节最显著?
林映霈:主要是时间效率。比如在国内,大夫治疗一个病人是 50或80 分钟,我们的设备能把这时间压缩到一半左右。原本可能需要三个医生轮班,现在一个医生能多覆盖几个患者。
铅笔道:时间缩短的核心原因是设备更先进吗?
林映霈:对,我们的器械设备都升级了,而且都是市面上没有的。比如我们用了替代辐射线的诊断设备,不用担心辐射问题,孕妇、小孩都能使用,成像也更快更清晰。
质控部门在讨论产线优化
铅笔道:你们现在第一大客户是谁?
林映霈:以私营康养机构群体为最大订单来源,按单一订单量客户目前是英国的国家医保系统 NHS,但他们是阶段性大量采购。稳定订单更多的是英国最大的康养机构群体,尤其他们推“在家养老”服务,用我们的车上门服务老年人。
铅笔道: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大市场空间?比如移动口腔医院之外,其他老年相关科室的移动医院。
林映霈:确实,我们也在考虑内外妇儿这些科室,但要把所有设备集中到车上,其实挺难的。像 CT、MRI 这种大型设备,车载就很难实现。口腔是目前最适合上车的。
铅笔道:那中国市场呢?没有考虑吗?
林映霈:其实最初我们就想在中国首发,但是不好获得当局认可批准,所以当时我们只能先去英国,破釜沉舟把第一单拿下。
03
铅笔道:其实您这个赛道背后的一个趋势叫做“看病更方便”,有点像当年的外卖,从堂食到外卖,让用户吃饭更方便。我想知道,移动医院会是长期趋势吗?
林映霈:这个应该是双管齐下的(医院与移动医院)。我在美国卖产品,年轻人对这种形式其实是挺感兴趣的。就像我出门要打车,那我当然是用打车软件一样。我牙已经很痛了,还得忍着疼痛出门、叫救护车,那费用也更高。但现在有移动医院直接到我家楼下,跟我去医院看病一个价格,我当然选移动医院这个更便捷的场景。
而且未来是老龄化社会,美国也在步入老龄化,中国虽然还好一点,起码还有十年的人口结构变化期,但终究也是个趋势。目前还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这类人群也逐渐会转化。
我们说 B 端客户也在接受,它是个有可持续性的产品,因为它能降本增效。未来医护人员会减少,但医疗还要继续往前走嘛。
铅笔道:现在国内在做的那些医疗机器人,您怎么看医疗设备的“机器人化”这个趋势?
林映霈:医疗机器人化其实是挺难的,最终还是得靠人操作。
就像我们移动医院里,仪器也是要医生操作。完全无人化地交给机器,这不管是从个人接受度还是技术成熟度来看,都很有挑战。
铅笔道:所以它作为辅助工具可以,但要做到全自主的“无人化”机器人,目前还是很难实现?
林映霈:对。而且“机器人”这个词其实定义很广泛,它可以是代替一部分能力,也可以是提升能力。
铅笔道:您说的困难,是指技术上的困难,还是技术之外的困难?
林映霈:技术当然有关系,另外也有政策性、当地文化习惯这些非技术性因素的限制。
铅笔道:如果让您突然经营一家医疗机器人公司的CEO,您会怎么建议调整方向?
林映霈:不考虑这家公司整体情况,在中国,整体产业环境还是在软件端发力。在就诊过程中用软件提升效率,比如说无纸化处理,或者信息化让整个流程跑得更快更顺。
比如病人信息、检查记录等等都数字化、自动化。但问题在于海外市场,比如欧美,他们对来自中国的软件公司还是比较排斥的。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很强调大数据应用,所以欧美的监管机构——尤其像欧洲这边——对个人信息特别敏感,这块是比较难进入的,因此医疗软件走向海外其实很困难,对我而言欧美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与主流价值所在。
铅笔道:整体来看,移动医院在欧洲市场的接受度怎么样?
林映霈:其实欧洲人跟美国人很像,对新技术是开放的,比如我们做的移动眼科医院,在波兰首发的。波兰因为斯拉夫人基因问题,弱视比例特别高,他们有这个需求。我们的产品一推出就被当地医疗器械注册当局“秒批”,目前在波兰的增长非常快。
铅笔道:所以说,他们不是说“愿不愿意接受”,而是“他们需要”?
林映霈:对,是他们本身就需要,我们只是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而已。
铅笔道:您这个产品形态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进化?
林映霈:我们最初的愿景就是做“移动五官科医院”,目前是眼科和口腔已经解决了两科,下一步会做耳鼻喉科,然后把这三科整合进一台车上。
但这中间还是有技术瓶颈的。要把不同的器械整合到一台车里,目前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已经走了两步,接下来就看耳鼻喉这一科了。
易府医疗从集成电路设计到光罩、刻蚀到涂胶氧化,培植完善IC产业链
铅笔道:您能分享一些公司经营数据吗?比如营收、利润、估值这些。
林映霈:2021年公司营收大概200万人民币,2022年增长到1400万,2023年是6700万,2024年是两亿。
铅笔道:增长非常快。我可以说您现在是全球营收最多的移动口腔医院公司吗?
林映霈:是,目前所知还没有其他家在做这块。
铅笔道:您现在融到哪一轮了?公司的估值大概多少?
林映霈:我们现在算是 Pre-A。大概是17.83亿美元(128亿元)。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