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uSens(凌感科技)向铅笔道宣布,已完成由复星昆仲资本领投的A轮2000万美元融资,跟投方包括麦星投资、名盛资本、达晨创投、东方富海投资、艾瑞资本、九弦资本、ARM加速器等。
◆ uSens凌感头显,白色为手版,黑色为众筹版。
凌感团队的产品主要为手势识别算法,应用产品之一为移动VR头盔,手势识别的优势应用其中。“原来你只是脑袋停留在虚拟世界中,如果也能看到自己的手呢?”
不仅如此,凌感正在研发感知模块,包括手势识别,位置跟踪和AR(增强现实)、VR的切换。
联合创始人时驰描述了一个画面:
如果你想玩象棋,戴上头盔,进入的世界是这样的。
在真实的桌面上,摆着一副虚拟的象棋。用手势即可控制走棋落子,或放大棋盘。如果不喜欢在房间里下棋,手势控制调换至一个山洞。棋盘还在,跑到了石桌上。 “棋不动,环境可随意切换。”
如今,以上体验效果已在PC端可实现。移动端,实时定位、AR视觉方案、人工智能等,均在优化算法中。
时驰说:“VR世界里,沉浸感是谜一样的参数。而用手势识别等技术完成交互,是增强沉浸感的必要手段。”
注: 时驰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时驰站在一台电脑前,它连着一个手势识别设备,比iPhone略大的一只黑盒子。他对着盒子比划双手,在空中摆动指尖写字,这些手指的轨迹全被还原在电脑屏幕上。
◆ 手势识别演示图
这是2013年,时驰在美国的创业活动上,第一次接触手势识别。产品研发者费越站在一旁为他这个小白讲解。费越是硅谷顶尖的计算机视觉专家,也是研究手势识别和VR领域10多年的极客。
◆ CEO何安莉与CTO费越,是一对有爱滴Couple。
费越与妻子何安莉谋划创业已久,时驰“第三者”插足后,三人又集合了几位技术大牛,在硅谷成立凌感科技(最初叫凌指科技)。
当时,他们的PC端手势技术已做到识别率为70%~80%,延迟在20ms以内,还原精度为10μm。“相比于手势识别公司Leap Motion,稳定性略差。”
费越解释,识别率包含了手指在被遮挡和动作角度不同等情况下的识别度,例如手指反转、握拳等动作,会捕捉不到,导致信息丢失。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沉淀,凌感在2014年年底研发完成两款2B产品,计划商业探索。
其一为虚拟触控广告机。插入凌感的手势识别模块后,二维的广告屏幕变成了2.5维,可在空中触摸控制(距离0.5~1米)。该产品由于价格原因,商业化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款产品为基于移动端的手势识别设别,产品与手机相连,手机与电视连接。如此,通过手势能遥控电视。“可躺在沙发上用手指玩智能电视上的切水果。”
该产品的商业合作同样受阻。“要跟电视厂商合作,都是大厂商,推动很慢。”
然而,这为凌感将手势识别用于移动端做了技术积累。产品从PC端转向移动端,难度最大的是解决CPU的占用率。“因为要捕捉信息、建模等,计算量很大,很多手机的CPU难以承载。”
技术团队用半年时间优化算法,将PC端的CPU占有率从20%~30%降至5%以下,首次在谷歌Nexus 5手机上跑通。“算法是共通的,移动端的是识别率、精准度和稳定性变化不大。”
2014年6月,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国内某著名天使投资人来到湾区,在一个创业群里问道,“谁能做这个玩意?”
“我很快能做出来。”费越爽快接招。“早在04年,他就在研究三维交互了。”
一个月时间,他便研发出一款PC头显。“没有用任何开源的技术,但延迟稍长。”
该投资人后与三人面聊,何安莉和费越建议把手势识别的优势应用到VR中。这给了他们启发,“手势识别可用于交互,增加用户在VR世界的沉浸感。”时驰笑道:“原来你只是脑袋停留在虚拟世界中,如果也能看到自己的手呢?”
如何让用户感受VR头盔加入手势识别后的效果呢?首先要有VR产品。他们曾想与其他VR头显厂商合作,但当时并不能很快敲定。
于是团队决定开发硬件产品。“技术团队在VR算法上有积累。”
最初的PC头显,可外接手势识别设备。他们觉得太麻烦,在获得一笔550万美金Pre-A轮融资后(投资方包括IDG、麦星投资、乐搏资本、磐石资本等),技术团队把识别算法模块化,集成到头盔里面。“双摄像头也在里面,能够实时追踪你的手。”
◆ Impression Pi 的手指还原
之后,他们做出了带手势识别模块的类Cardboard头显样机。2015年3月,该样机与带手势识别模块的一体机研发手稿登陆Kickstarter众筹,产品命名为Impression Pi。
24小时内,产品被推至首页,最终众筹32万美金,超募386%。“由于供应链原因,那时一体机还未研发出样机。”
自众筹起,留给三人一年多时间为发货做准备。早在2014年底,他们便开始接触供应链。
一方面,要走通一体机的硬件供应链(Cardboard类产品供应链相对成熟)。另一方面,手势识别模块的光学模组、传感器元器件并不好找,需要定制生产。
“光学模组的精密程度要达到亚毫米级别,能做到的厂商没几家。”软磨硬泡,他们敲定与一家世界级厂商合作定制生产。
时驰反思,过程中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手势识别模块上,并未太重视头盔的生产,以至于设计出的第一款产品佩戴舒适度等并不如意。
为此,他挖来了比亚迪做手机供应链的前结构总监,一点点迈过供应链的坑。目前,一体机已在量产筹备中,采用两块1.5K的显示屏,骁龙820处理器。
按照计划,几款产品将于8~9月份量产,大约5~10万台。
硬件研发期间,技术团队一方面在优化手势识别算法。去年,他们还挖来了三星中国研究院专做手势识别的团队,包括研究院的带头人。
把手势识别用于VR中,需要把整个手的骨骼和皮肤做精确还原。“这样才能让人们有真实感。”
◆ 手部还原效果
去年年底,技术团队在还原图像中用球棍模型模拟出骨骼,且设计了多款皮肤。此外,为了还原自然状态下手的动作,团队建立了多种手部模型。“你很难预料下一个手势是什么,要做机器学习,即使不常见的手势,也能还原出来。”
至今,在移动端手机VR应用中,手势识别的延迟从最初的50~60ms,降至近20ms。“识别度高于90%。”
◆ CES现场,粉丝在体验产品。
这只是增强VR沉浸感的方式之一。时驰举例,虚拟与真实之间隔着一面墙,戴上普通的VR头显,只是脑袋进入虚拟世界;戴上带手势识别的头显,手跟着进去。但人们的脚还被绑在原地,“你本身不能动,看着那些景物呼啸而来,会产生眩晕”。
“如何把脚解放出来,让人们同时体验真实与虚幻呢?”去年年底,他们加入了感知识别算法研发。“包括手势识别,位置跟踪和AR、VR的切换。”
三者组合,时驰称之为“超级现实”。如果你想玩象棋,戴上头显,进入的世界是这样的。
在真实的桌面上,摆着一副虚拟的象棋。用手势即可控制走棋落子,或放大棋盘。如果不喜欢在房间里下棋,手势控制调换至一个山洞。棋盘还在,跑到了石桌上。
你在山洞中下棋正high,突然妈妈叫你吃饭,一个手势便可把棋盘换到真实的餐桌上。“棋不动,环境可随意切换。”
如今,以上体验效果已在PC端可实现。移动端,实时定位、AR视觉方案、人工智能等,均在优化算法中。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高稳定性和低延迟,这包括环境扫描/建模、手势跟踪、以及VR/AR的画面叠加等方面。“稳定性差,延迟过长,都会产生眩晕感。”
目前,凌感60多人的团队中,研发和开发人员加在一起有逾40人。时驰预计,高完成度的移动端感知模块将于今年3季度左右研发完成。
时驰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发挥团队的算法优势,他们希望感知模块能成为所有VR/AR设备的标配,且正与一些研发头显的公司谈判合作。
“随着头盔显示硬件的成熟,加上内容越发完善,大家对感知和交互会越来越重视和依赖。这也是增加用户留存的必要手段。”
近期,凌感科技完成了由复星昆仲资本领投的A轮2000万美元融资,跟投方包括麦星投资、名盛资本、达晨创投、东方富海投资、艾瑞资本、九弦资本、ARM加速器等。
有创业者说,VR只是一个技术,里面的任何产业链条都存在机会,内容、工具、硬件......只缺一群有想象力、执行力,敢于冒险的先行者。这位先行者,可能是你吗?
6月,铅笔道将在北京举办VR沙龙(时间地点稍后公布),邀请一线的创业者、投资人前来探讨分享,如果你有兴趣,请点击报名吧!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