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是国内专业的创投信息服务商,为客户(投资机构、创业者等)提供创投新闻、投融资数据、研究报告等信息服务。旗下主要分为两大业务:媒体与数据。
创新公司1万多黑胶发烧友在他的社区安利唱片 图文数据检索留存 日活跃度30%
铅笔道编辑部2016/08/05
文章约18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文| 铅笔道 记者 徐瑞灏
导语

林弘博是个资深乐迷。平日里,放上一张英伦电子风黑胶唱片,他能独坐一下午。

从高中开始,林便狂听“打口带”(已进行损坏处理的国外音像制品),还曾给多家摇滚杂志投过稿。

近两年,国内黑胶唱片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受身边朋友影响,他迷上了黑胶唱片。

有感于微信群无法留存信息,且BBS论坛使用不便,他决定做一个专属于黑胶爱好者的社交App。

2015年12月末,林弘博创立“胶流”。这个黑胶唱片文化社区内置数据库,用户可上传并检索唱片数据与信息,还能参与互动、交易唱片、获取资讯等。

目前,“胶流”已有1万多名注册用户,日活跃度及月活跃度均在30%左右。

未来,林弘博计划为“胶流”打造自主商城,且通过众筹推出自有品牌唱机、复刻经典唱片。

注: 林弘博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黑胶唱片文化社区

2015年9月,林弘博盯着电脑屏幕,所加的十个500人黑胶唱片微信群已被海量信息淹没。

唱片资讯、二手唱片交易需求、听歌心得……“大家的刷屏速度太快,这些信息都无法留存,第二天就啥都没了。”林弘博苦笑道。

而如BBS这样的老式论坛,手机端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他突发奇想,打算做一个社区式App,供黑胶唱片爱好者们交流讯息,且唱片数据和信息可在上面留存并检索。

林给朋友大胃麒麟打了一通电话,两人越聊越起劲,当即决定启动项目。随后,大胃麒麟又找来技术合伙人Derek。

◆ 林弘博和同事在调试唱机

林弘博向身边的黑胶爱好者收集对App的意见,主要有渴求交流互动、希望有黑胶唱片的购买渠道和唱片数据库几类。

他跑遍北京本地“赋格”、“Fruity Space”等十几家黑胶唱片行,和店主攀谈,并在线上与多位淘宝卖家交流。

听完他“做一个黑胶唱片社区”的想法,线上和线下的店主们很是期待,表示日后愿意入驻平台。

经过调研林发现,全球范围内各类音乐媒体的销量均在下滑,而黑胶唱片的年增长量则突破32%。

决心愈发坚定,12月底,林弘博创立“胶流”。在他的设想中,这是一个黑胶唱片文化社区,内置数据库,用户可在其中检索唱片信息,并提供唱片交易功能。

社交+媒体

创立伊始,林弘博招来一位美术设计,四人着手研发App。

不料,设计风格和林弘博预期的不符。

林回忆,“当时那位设计做出的界面,元素很多很复杂,看着不错,但我们希望尽可能简约”。

今年1月,不得已之下,林弘博推翻先前的开发成果,招进新的设计人员,重新来过。

春节后,内测版出炉。林邀请100多位黑胶爱好者和实体店店主试用。

他收集到数百个意见:多图模式、视频功能、互动功能……林着重加强了互动功能,并在图文上传的基础上,增设视频上传。

◆ “胶流”App界面

4月中旬,“胶流”iOS版正式上线。在1.0版本中,用户可拍下黑胶唱片的封面并上传,还可拍一段视频展示唱片的装帧设计,且在“描述”一栏分享心情。

林弘博介绍,“我们采用了国外的几个开源数据库,如亚马逊、Discogs等。用户输入一张唱片的关键词后,系统会把这张唱片在各个年份的所有版本列出,可以根据唱片版号匹配”。

上线首月,通过在豆瓣小组、微信群和实体店宣传,林招揽到3000位注册用户。

当月底,技术团队在App中加入交易和推荐卖家功能。“现在的交易功能还比较简单,只把淘宝链接转接过去,并在首页推荐认证过的优秀卖家。用户之间若想转手唱片,可以私信交流。”林解释。

除了社交属性,林弘博还希望“胶流”具备媒体属性,“既有UGC的内容,也有我们官方发布的内容”。

7月,“New Releases”和“Sleeveface”栏目上线。在前者中,团队成员随时更新最新黑胶唱片资讯;后者则是个唱片变脸游戏栏目。

“这是黑胶圈内的特有文化。我们搜罗世界各地黑胶爱好者的变脸图,也就是把唱片封面头图盖到脸上拍照,借位变脸。”林笑道。

开展线下活动

为丰富获客、宣传手段,7月初,“胶流”举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

随唱针落下,黑胶唱片缓缓转动,现场被音符笼罩。

双手托着唱片,十位黑胶爱好者依次上前推荐自己钟爱的爵士乐唱片,介绍背景和聆听心得,并播放其中的一首歌。

分享结束,林弘博和同事布置了跳蚤市场,让现场的20多位黑胶发烧友转手闲置唱片。

鉴于首场活动顺利举行,林弘博信心大增,计划将线下活动常规化。

“8月20日,我们会在上海举办一场视听器材、唱机的品鉴会,和一些红酒、Hi-Fi音响品牌合作,也会和上海爵士音乐节共同宣传。”

◆ 分享会结束后,众人合影留念

目前,“胶流”已有1万多名注册用户,日活跃度及月活跃度均在30%左右,入驻实体唱片店20多家,线上店家100余。

“随着用户们上传的唱片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结合开源数据库,我们会慢慢积累成一个黑胶唱片的大型图文数据库。”林弘博自豪地说。

林感慨,近两年,几已灭绝的黑胶唱片生产线重新出现,爱好者也越来越多,黑胶市场呈现回暖趋势。“黑胶唱片不但是音乐媒介,还是收藏品,越老越值钱。”

当下,“胶流”通过微信群收集用户反馈。“虽然我们当前的功能并不多,但用户总是很热心地给出建议,我很受鼓舞。”林感动道。

今后,林弘博计划为“胶流”打造自主商城,让用户在平台内完成交易,并对商户收取一定佣金。

此外,他还准备出售App首页广告位,通过众筹推出自有品牌唱机、复刻经典唱片。

本月底,“胶流”将推出安卓版App为兼顾国外黑胶爱好者,英文版App将在10月上线。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对  杨雨晨


铅笔道编辑部发表5693篇文章
铅笔道铁牌记者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打开铅笔道APP,发表评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