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是国内专业的创投信息服务商,为客户(投资机构、创业者等)提供创投新闻、投融资数据、研究报告等信息服务。旗下主要分为两大业务:媒体与数据。
创新公司融资350万 他助1.5万学员人均甩脂8.5斤 私教线上陪练智能生成训练计划
铅笔道编辑部2016/08/29
文章约25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刘鑫说,创业三年来,最感谢亲爱的老婆,她比自己更辛苦。
文| 铅笔道 记者 薛婷
导语

“我想赢,但如果别人来抢我的市场份额,我打不过。”去年5月,运动健身工具马甲线用户量约为200万,但此前创始人刘鑫在融资上慢半拍。等他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时,发现竞争对手已走到A轮、B轮。

“这点我认了,先转型再融资。”同期,他决定将马甲线由工具转型为私教服务。

从最初的线上减肥营,到教练为学员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刘鑫把精力放在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效率上。

如今,全职教练一人每月能带学员150~200人,用两三分钟制定一份训练计划。学员所需的动作和饮食视频均由系统自动匹配,再由教练微调。付费形式分为直接购买和返现两种形式,学员每天的运动成本约为20元。

目前,马甲线的总用户量为400万,付费学员累计15000人,平均减脂8.5斤,腰围收紧4cm,体脂率降低2%。月流水约20万元,复购率18%。

注: 刘鑫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马甲线狂吸粉

跟肝癌抗争了三四年的父亲去世了,这件事对刘鑫触动极大。典型的IT男想在健康领域做点事儿,2013年年中,他上线了一个掌上体检项目,约一年后退出。

再寻方向,刘鑫依然钟情医疗健康。“医疗行业现在能做的事儿不多,我喜欢运动,就尝试做了一个关于平板支撑的App。”

2014年4月,挑战Plank如此诞生。使用App,平板支撑玩家可计时、PK、记录数据、排行。无心之作,日活却很快过千、破万。

然而,考虑到平板支撑毕竟是小众运动,刘鑫考虑做一个运动产品矩阵,以此汇集流量。“用户运动的诉求、搜索行为是单点的,除了搜索减肥,就是如何瘦胳膊、瘦腿等。”

2014年12月,主打全身减肥的燃脂君App上线,主打高强度间歇性有氧训练视频。但产品上线后,表现不温不火。

约一个月后,他又上线了一款马甲线App。应用内含5套运动课程,加入了解锁、勋章等趣味性功能,比如系统默认只放三套课程,要练到多少天才能解锁第四套。

本是产品矩阵的一员,马甲线却带给刘鑫惊喜。每天几万新增用户,单日下载量最高达8万多。

不久后,袁姗姗在微博晒马甲线事件火速串红。这为刘鑫在流量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到晚上服务器就撑不住了”。

期间,刘鑫推翻了产品矩阵的想法。“我们对运动的研究越发深入,光练腹部练不出腹肌。减脂原理在那儿摆着,用户需要的是整体训练计划,而不是单次训练。这些在一个App里即可完成,马甲线的流量足够多,不需要搞矩阵去蹭小流量。”

至去年5月,马甲线用户量200多万。此时,刘鑫才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之前对融资一直不敏感,傻嘛。”他笑呵呵地说,“我看到一些同行拿到牛逼机构的钱,可是很长时间做不出一款App。”

于是,他潜入到竞品的用户群里,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人家的打法是先做iOS版本,然后进入安卓各大AppStore。我们的优势在安卓版,iOS走得稍慢一点。”

刘鑫坦言在融资上比别人慢半拍。“分析了下敌我的优势,如果别人来安卓抢我的市场份额,我会打不过。”

他决定由工具转做服务。“这点我认了,那时即便去融资也没别人Close快。”

转型做服务

先转型再融资。为此,刘鑫做了三件事。

首先,产品定位更改为运动私教服务;团队由20人裁减到10人,“创始团队不领工资,每月成本控制在10万以内”;接着验证用户的付费意愿。

他先在线下做测试。当时团队在理工大厦办公,他买来一些运动器械放到办公室隔壁,组成简易健身房,在办公楼里拉用户。每人收费200元,每个月只要来运动10次,团队就把钱还给用户。最后,不到50%的人把钱拿了回去。

“这件事儿要搞得好玩。”线下实验还算满意,他在更为擅长的线上开展业务。

最初的做法是利用微信做线上减肥营。“把用户沉淀到微信中来,通过微店打款付费。”

动作指导

第一期,报名用户100多人,他只收了16人,教学周期21天,收费420元,坚持运动一天返20元。教练每天发送训练计划,告诉学员怎么练、如何吃,学员把训练、食谱拍图返给教练。

但是刘鑫并不想将服务做成减肥营,而是为每个人提供专门的训练计划。“你想让一个妹子和一个男生都做20个俯卧撑,这合理么?”

自第二期,教练开始为每个学员单独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彼时,整个服务流程偏原始化。

学员下单后,客服马上打电话,了解十几项基本信息,如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平时吃什么等。“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要尽量与学员聊得开心。”

随后,学员网上填写问卷,录入身体的基本信息,身高、体重、训练目标等。教练根据收集来的所有信息为学员制定几天内的运动计划,用时约15分钟。“比如有女孩子太瘦了,想练马甲线,教练会先想办法给她增肌,或者换一个目标。”

训练开始后,教练通过微信视频或语音,一对一指导学员的运动和饮食。为了监督学员打卡,教练每天要定闹铃给学员们发信息,“你该训练了,该吃饭了”。

7月时,四个教练带了近200个学员,“忙得连轴转”。刘鑫调整了收费策略,分为21天训练直接购买(399元)和返现(799元)两种,“返现的形式更好玩更划算,学员每天的运动成本大约为20元”。

月流水20万

此后的大半年时间,刘鑫把精力放在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效率上。

客服打电话时,会把学员的信息录入系统,“不再需要借助外部的问卷星之类的工具,平台有了工作流”。

然后由教练与学员沟通。原本问卷里的50多个问题被简化为5个,再由教练收集个性化因素,如学员对油盐的认识,能不能把握发力动作等。

每个学员将有个画像,如每个部位的运动强度是多少,能做多少俯卧撑等。

此外,团队做了一套动作库。把运动所需器械划分为4类:无器械、小器械、大器械、固定器械。身体部位划分为10个左右,如肩、胸、背、腿等。每个部位对应不同的器械,难度级别不同。“有学员做不了俯卧撑,那他就练不好胸部,就推荐其它能锻炼胸部的动作。”

食谱打卡

动作库收录了五六百个动作和多种运动食谱。系统会根据学员画像自动匹配动作和饮食搭配,然后由教练做微调。教练只用两三分钟即可完成一份训练计划,“不再需要凭记忆去想动作和食谱”。

为了解放教练,让他们花更多时间来指导学员。系统将规则性的要求均放在App上,如自动推送训练计划、打卡、饮食规定等。

教练调整训练方案

系统对教练也有一套成长体系。教练带学员会有一个基薪,每周须与学员沟通一次。带的学员越多,带出的优秀案例越多,学员投诉越少,教练的后台经验值越高,这些均与薪资挂钩。

今年5月,流程基本完成优化,全职教练一人每月能带学员150~200人,兼职教练每月最多可带50人。

4月份之后,马甲线每月新增订单1000个,月增长率120%。近期,刘鑫全力在跑流水,“订单数量没那么重要”。

为此,他推出了新的会员卡和服务形式。“更强调服务和定制,比如会员可买教练KOL的时间,单独训练。”

学员在App上记录训练过程

目前,马甲线的总用户量为400万。共有教练33人(全职3人、兼职30人),付费学员累计15000人,平均减脂8.5斤,腰围收紧4cm,体脂率降低2%。月流水约20万元,复购率18%。

由于此前均是靠用户转化,相当于免费获客,从而导致付费用户增长缓慢。刘鑫打算尝试付费推广,扩展获客渠道,把付费用户规模做起来。“扩展的重点放在二三线城市。”

去年年底,马甲线曾获得350万天使轮融资,由三行资本领投,北软天使基金和知卓资本跟投。近期,刘鑫正在寻求A轮融资。

/The End/

编辑   王  方      校对   孙  娇


铅笔道编辑部发表5666篇文章
铅笔道铁牌记者

热门评论

目前还没有评论~

打开铅笔道APP,发表评论
APP内打开